为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袋子”安全,助力农民增收,普洱各地积极推广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有效破解缺水地区种粮难题。从“水种”到“旱种”的转变,不仅是耕作方式的创新,更是保障山区粮食安全、挖掘土地潜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普洱日报讯(记者 刘绍容 文/图)盛夏时节,记者在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看到,数百亩稻田碧浪翻滚,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我家栽种的早稻已开始‘低头’,有望丰收。”整碗村村民郭家元说,一直以来,整碗村坚持一手抓“粮袋子”,一手抓“钱袋子”,即坝子栽水稻、山腰种茶叶,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整碗村坚持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引导群众积极发展粮食作物,扎实落实惠农政策,加强水稻种植技术指导,持续优化水稻品种,围绕土壤改良、品种选择、农肥选用、灾害防治等逐渐形成了科学高效规范的种植体系,为农民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整碗村种植早稻面积400余亩,预计8月中旬进入收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