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袋子”安全,助力农民增收,普洱各地积极推广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有效破解缺水地区种粮难题。从“水种”到“旱种”的转变,不仅是耕作方式的创新,更是保障山区粮食安全、挖掘土地潜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普洱网讯(通讯员 杨欣如 文/图)绿叶轻摇,碧波荡漾,风吹禾稻翻新浪。眼下,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星镇官厅村的旱稻正值生长期,郁郁葱葱,长势喜人。
趁着天气晴好,种植户赵学祥正忙着进行除草管理。“我家种了10亩旱稻,今年雨水充足,稻子的长势良好,预计9月就能收割了。”赵学祥笑着说。
据了解,官厅村旱地优质稻示范种植区主推“旱优73”品种,该品种抗性好、产量高、品质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今年,墨江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在景星镇推广种植300亩旱地优质稻,统一种植技术和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由于前期培训扎实、技术指导到位,目前旱稻长势良好。”景星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景星镇以良种筑基、良法增效、示范引领“三箭齐发”,全力推进旱稻示范种植。从“水种”到“旱种”的农业变革,不仅改变了大山深处的耕作方式,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