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网讯(通讯员 董建华 任奕 文/图)近日,国家档案局公布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52项档案文献入选。其中,由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档案馆和宁洱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申报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档案》名列其中。
此次入选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档案》包括碑刻、文书、照片、实物、书籍等共63件,分别保存在云南省档案馆、普洱市档案馆、宁洱县档案馆和宁洱县文物管理所。其中最主要的实物档案“民族团结誓词碑”立于普洱民族团结园内,其碑刻文字共18行、楷书汉文誓词75字,傣文、拉祜文、汉文人名48个。
“《民族团结誓词碑档案》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对民族团结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该组档案的开发利用成果丰富,也更加确认了其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地位,有助于增强历史认同感。”宁洱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李春海介绍,民族团结誓词碑又被称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社会各方面关注度和知晓率较高,影响广泛。
近年来,宁洱县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誓词碑背后的故事,不断加大红色档案、历史档案及口述史料的征集力度,进一步丰富档案资源,优化档案结构,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与此同时,宁洱县文物管理所也一直致力于民族团结誓词碑相关实物、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通过实地走访赴京代表和签字代表的后人等开展资料收集。截至目前,共收集实物221件,档案资料300余件,这些成果为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的展览陈列注入鲜活素材,更为深入研究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筑牢根基。“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象征意义将进一步扩大,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动教材,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李春海说,通过国家层面的认可,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贡献得到进一步彰显,有助于增强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档案馆持续加大对革命历史档案、民族团结誓词碑档案等珍贵红色档案的征集接收和保护力度,优先开展档案数字化,通过对档案原文进行扫描、在数据管理系统挂接存储、运用查阅系统提供查阅服务等数字化手段,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为查阅者提供查阅服务,提高查阅效率,避免因频繁翻阅实体档案导致实体档案受损,使实体档案得以长久保存。”宁洱县档案馆馆长苏兴宏说,档案馆将切实履行好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深入挖掘民族团结誓词碑历史,围绕民族团结工作和民族团结誓词碑档案做好编研和宣传工作,并依托民族团结誓词碑档案积极编写信息参阅,为民族团结工作提供历史借鉴和数据支持,更好地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