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网讯(普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 墨江县发展和改革局/图)沿着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那哈乡刺竹林茶山蜿蜒的公路一路向前,一幅秀美的茶园画卷映入眼帘,3000亩的茶园内随处可见茶农忙碌的身影。这条公路是村民自建的以工代赈项目。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首要任务,在抓实产业、盘活资产促增收的同时,聚焦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持续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
2025年,普洱市争取以工代赈项目六批,获得1.99亿元的资金支持,同比增长152.38%,创历史新高。项目将吸纳农村脱贫人口和其他5168名低收入群体实现就地就近就业,预计实现人均增收1.3万余元。
聚焦实际需求建好项目储备资源库
普洱市坚持“先有群众就业需求,后有项目谋划实施”的目标,优先谋划储备劳务报酬发放比例高、带动群众务工人数多、脱贫群众就近就业需求大、综合带动效益好、组织群众务工能力强的以工代赈项目,把项目谋在群众身边、建在群众门口。目前,全市动态储备“十五五”以工代赈专项项目共269个,总投资16.8亿元。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上允镇,村民外出务工就业不稳定,他们迫切希望就地就近就业。针对这一情况,澜沧县发展和改革局积极会同人社、民政、农业农村、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依托失业登记平台、农民工综合信息系统、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防止返贫监测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信息系统、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信息平台等,并联合乡(镇)及村干部深入村组实地走访,对重点群体开展全面摸底排查,并广泛宣传动员村民积极就业。
此外,针对上允镇上允村、竜浪村、下允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现有道路存在狭窄、路况不佳,居民出行和货物运输受限等问题,谋划了上允镇2025年农村道路以工代赈项目。该项目通过村民自建方式,组织当地群众200人参与工程建设,预计发放劳务报酬超300万元。
加速项目落地筑牢惠民利民“保障网”
“以工代赈项目是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我们始终锚定‘民生优先、质量为本’目标,严格按规定推进项目加快进入实施阶段。”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
相较于传统项目“层层报批、周期漫长、会审反复”,宁洱县普义乡2025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从启动起就按下了“快进键”。宁洱县发展和改革局收到普义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后,当即开通绿色通道——分管领导牵头挂帅,相关股室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用地等材料开展全要素同步审核。审核时既抠细节,又严守政策红线,确保贴合普义乡“修路增收”的实际需求;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联系乡镇,全程“无缝对接”指导优化。从材料收悉到完成批复,仅用一周便高效办结。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累计发放劳务报酬超过120万元,130名务工村民人均增收超9000元。
从政策文件到真金白银,没有“公文旅行”的拖沓,不见冗余环节的梗阻,通过审核的项目投资计划以最快速度下达。项目落地后,以工代赈的协同效应愈发凸显,从施工监管到资金拨付,从劳务报酬核查到技术指导,全程“一站式”联动服务。
2025年,普洱市组织实施的31个以工代赈项目中,已完成投资5757万元,已发放劳务报酬1089.55万元,吸纳农村群众务工1140人,人均增收9600元。
夯实发展基础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以前下雨天去镇上,人家一看到我们满是泥泞的鞋子、摩托,就知道我们是抱母村的人了。”近日,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凤山镇抱母村下锦帽村民小组长田仕勇说起没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之前寨子的交通状况时,仍旧一脸无奈。
景谷县立足凤山镇群众出行难、产业运输难的痛点,锚定村组道路硬化目标,积极申报以工代赈项目。截至目前,抱母村上下锦帽村组道路以工代赈项目及抱母村2023年以工代赈项目已顺利竣工,曾经坑洼泥泞的乡间小道变为平坦宽阔的硬化路,极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2025年,凤山镇柏林村、文竹村、海庆村、文绍村以工代赈项目接续发力,其中,柏林村以工代赈项目已顺利竣工,文竹村、海庆村、文绍村项目有序推进。凤山镇以工代赈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建、改扩建农村道路约50公里,将有效改善农村交通条件。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嘉禾乡明子山村2025年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该项目总投资792万元,共涉及8条生产道路,总长15.55公里。明子山村村民收入以茶产业为主,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带动当地茶产业发展。明子山村党总支书记白建伟说:“此次以工代赈项目主要为生产道路硬化,共涉及9个村民小组373户1479人。项目建成后,村民就再也不用为出行难和运输难发愁了。”
据悉,普洱市2025年以工代赈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建、改扩建农村道路200余公里,茶园提质增效88亩,建设养殖区2925平方米。此外,污水管网、灌溉管道、农产品集散场等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
这些项目既能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又能提升农村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条件,覆盖了一般政府投资支持不到的“末梢”,补上了部分建设领域的“盲点”和“死角”,打通了城乡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以项目建基础、以基础带产业、以产业促增收,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