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刀琼芬 通讯员 李婷 文/图)入夏以来,思茅区频繁遭遇强降雨、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侵袭,防汛形势严峻且复杂。思茅区气象部门通过精准监测、及时预警和高效服务,确保在“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走进思茅区气象局的业务大厅,只见电脑屏幕上各类气象数据与卫星云图不断实时刷新。预报员们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时不时快速敲击键盘记录分析,将海量的气象数据精准转化为对天气的科学研判。
“强降水突发性强、风险高,每一项数据都至关重要,容不得半点马虎。”思茅区气象台预报员郭霏帆介绍,为了确保预报的精准性和服务的精细性,思茅区气象局预报员实行24小时轮岗制,确保每时每刻都有专业人员在岗值守,力求实现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监测精密,为防灾减灾提供有力的气象支持。“我们每天至少参与一次全国和全省的天气会商,遇到复杂天气情况时,还会与市气象台增加会商次数,通过深入交流意见,不断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性。”
如果说预报员是防灾减灾的“指挥官”,那么各类气象监测设备就是冲锋在前的“侦察兵”。在思茅国家基本气象站,技术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对各类气象设备进行细致检查。这些设备每隔五分钟就会将降雨量、风速、湿度等关键信息传回“指挥部”,是气象服务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基础数据是气象观测的核心要素,也是气象服务的第一手资料。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就可能影响后续的研判和决策。”思茅区气象局工作人员尹建伟说,为了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入汛前,工作人员对思茅区1个基本气象站和77个监测站的各类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和维护;进入汛期以来,进一步加大了检查频次,确保一旦发现设备故障,能够第一时间排查处理,保障数据传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预警信息的及时传递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遇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时,工作人员迅速编辑预警信息,通过预警平台、应急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同步发布。据统计,今年以来,思茅区气象台已累计发布各类预警信号150余期,还发布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33期和森林火险气象风险预警1期。
“当根据实时气象数据,判断即将发生气象灾害时,我们会在预警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并通过短信、闪信、应急广播等方式迅速传递给群众。”思茅区气象台副台长杨蕊静介绍,“我们还会将预警信息转发到各类微信群,以扩大覆盖面。若发布高级别预警,我们会电话通知相关负责人,提醒他们及时落实防灾减灾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