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党建根基,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从勐烈镇掀起“美丽乡村我来建”绿化美化行动热潮、田园社区以党建引领盘活资源,实现集体经济零的突破,到和平村老黄寨“124”模式激活产业人才双轮、解锁山区蝶变密码……一幅组织强、产业兴、生态美、民风淳的和美乡村新图景正在普洱大地徐徐铺展。
普洱网讯(鱼塘镇党委 文/图)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鱼塘镇和平村老黄寨村民小组坚持以高质量党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探索出“1核驱动、2轮协同、4维提升”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成为产业兴旺有活力、生态宜居有颜值、治理有效有秩序、乡风文明有温度的乡村振兴示范标杆,成功解锁山区村落从“沉睡”到“苏醒”的振兴密钥。
坚持“1核驱动”:筑牢组织堡垒建强龙头引擎
老黄寨党支部始终把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坚实有力。党员张萍家是四代同堂的10口之家,家中5名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其中2人为“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雁阵效应。同时,创新推出“党员包户”制度,13名党员每人联系2至3户群众,在产业发展、社会治理中当好“政策宣传员、技术指导员、矛盾调解员、活动组织员”,将党组织领导贯穿乡村振兴全领域,持续发挥强化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突出“2轮协同”:产业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
老黄寨党支部始终把产业和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上协同发力。突出抓好产业增收驱动轮,通过“党员带户”机制、“主题党日+田间课堂”等形式,组织党员学习烤烟种植技术,26户烟农绑定种植订单烤烟454亩,10户非烤烟种植户绑定务工岗位,形成“种烟户赚产业钱、非烟户挣劳务金”的共赢格局,连续两年蝉联烟叶生产先进组。着力构建“烟茶粮畜+劳务”立体产业体系,种植茶叶175亩、玉米350亩,群众人均收入达3万元,真正做到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突出抓好人才驱动轮,构建“培养+回流+赋能”立体人才体系。聚焦人才回流,吸引2名大学生、4名企业家返乡创业;建立“人才智库”,整合返乡大学生、乡土专家,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市场对接等服务,带头试种烤烟、贡菜等作物,并通过“技术指导+市场对接”模式,开展种植养殖、电商运营等培训,实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链式效应,形成“产业留才、人才兴产”的良性循环。
强化“4维提升”:治理效能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始终把基层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主干道扩宽1000米、组内道路硬化600米,新建三面光水沟1000米等,彻底告别“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的出行窘境。强化人居环境提质,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垃圾定点收集、养殖规范管理,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建成“菜园+花园”的生态庭院36户,养殖小区猪圈30间,鸡圈36座,形成“院内有花、园中有菜、栏中有畜”的田园风光。强化治理效能提效,以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党建+网格+群众”治理模式,将党支部建到网格中,党员发挥“主心骨”作用,做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强化乡风文明,制定村规民约,明确“红白事简办、孝老爱亲、团结互助”等12条准则,建立“党员带户”互助机制,组建“生产互助组”“生活互助团”,一户有困难,大家齐上阵,形成“村规民约管事、村‘两委’督事、互助机制办事”的文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