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双收”,收的是土地的丰饶馈赠,收的是农民增收的喜悦笑容,收的是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振兴希望。普洱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摒弃传统单一粗放的耕作方式,积极探索林下种植、田地套种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让有限的土地焕发出“一地双收”甚至“一地多收”的蓬勃生机。
普洱网讯(通讯员 王君云 孔宪林)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安乡曼达村的山间地头,漫山的坚果和连片的香橼郁郁葱葱。这个曾经靠单一产业增收的小山村,如今靠着“稳坚果、强香橼、促融合”的发展路径,探索走出一条产业多元、村民增收的乡村振兴道路。
“以前靠种玉米糊口,现在靠种坚果致富。”曼达村村民的一席话,道出了坚果产业的蜕变。作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坚果从“小果子”长成“大产业”,离不开村“两委”班子的带头闯、带头干。
发展初期,为打消村民顾虑,村“两委”班子率先试种坚果,却屡屡碰壁。但他们没有退缩,通过查资料、访邻村、请专家,一步步攻克技术难关,还组织村民外出学习取经。自引进“云新系列”高产抗病品种种植后,坚果单产提高15%,优果率超70%。如今,曼达村坚果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产值超200万元,覆盖80%以上的农户,成了德安乡首个坚果种植示范村。
“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看着坚果产业日渐成熟,村“两委”班子又盯上了新赛道。依托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的优势,经过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村“两委”班子将目标锁定在香橼种植上,探索出“树上结坚果、林下种香橼”的复合种植模式。
为了让村民接受新产业,村“两委”班子算清两本账:盛产期香橼亩产值达8000元的“经济账”,以及香橼树固土保水的“生态账”,并通过“党总支+合作企业+实地考察”模式,组织村民外出学习,30户农户率先试种了200亩。今年,又新增90亩,“双果共生”的格局逐步形成。
“我们制定了三年规划,计划2026年前新增香橼种植面积300亩,实现户均种植2亩香橼、5亩坚果,力争年产值突破500万元。”曼达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李云荣说,同时依托“春赏花香、秋摘硕果”的生态景观,推出“生态采摘+DIY体验”旅游线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单一种植坚果到“坚果+香橼”的双轮驱动,如今,曼达村正以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生态优美为目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