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织锦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以“指尖技艺”激活“指尖经济”,在经纬交错间,延续着古老技艺的生命力,串联起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编织出民族团结进步的锦绣画卷。通过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实践,积极推动织锦技艺从家庭作坊走向合作社规模生产,从线下展销拓展到电商平台营销。如今,拉祜族织锦、佤族织锦正突破地域限制,走出深山、走向广阔市场,成为展示民族文化魅力的“金名片”和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法宝”。
普洱网讯(通讯员 刁弘智 西盟县融媒体中心/图)“全国巾帼巧手致富示范基地”“云南省民间工艺品龙头企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织锦传统技艺”……走进西盟佤族自治县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一块块熠熠生辉的奖牌见证着佤族织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面对这些荣誉,公司负责人李宪兰说:“佤族织锦是佤族的文化瑰宝,保护和传承佤族织锦是我们的使命。”
潜心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基
“初次走进佤族村寨,看到妇女们身着色彩绚丽的传统服饰,那种震撼至今难忘。”常年走村串寨中,佤族服饰给李宪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兴趣使然,她主动向老师傅学艺,刻苦钻研织锦技艺。短短几个月,李宪兰就掌握了全套佤族织锦技艺,学成之后便开始全身心投入到佤族织锦产业中。
2015年,李宪兰成立了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重点对留守妇女、残疾妇女等群体免费传授织锦技艺,让她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加入工坊后,每月3000元的工资加上年底分红,让我盖起了新房。”勐梭镇他朗村十组村民娜红说。如今,佤族织锦正为越来越多的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已成为西盟佤族织锦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除了培养更多传承人推动佤族织锦产业发展之外,李宪兰还带领团队研究改进织锦技术,将传统的佤族织锦图案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得织锦作品更具时尚感和艺术性。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类展览和推广活动,将西盟佤族织锦艺术带到全国各地,服装、挎包等20余款文创伴手礼多次在各大展会亮相,深受市场欢迎,实现织锦产业产值1197.8万元,在当地文化产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022年推出了一批佤族织锦新产品,其中佤族香包、化妆镜荣获云南省首届非遗伴手礼优秀作品。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和群众参与,看到佤族织锦被更多人喜爱,同时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李宪兰说。
目前,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已培训1000余名织锦技能人才,带动78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增收8600元以上。
创新增添活力从大山走向大众
佤族织锦是佤族历史与文化的代表,要让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还需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了佤族织锦产业发展中,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创意,让非遗变成生活中的风景。
廖静文是李宪兰的儿媳,也是新一代传承人的代表。被佤族文化深深吸引的她,从模仿传统纹样到独立设计,逐步形成独特风格。“我们这一代要用创新思维传承非遗,既要守住根脉,又要与时俱进。”她说。
面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难题,廖静文通过市场调研、与设计师合作,找到了平衡点。2022年,她设计的佤族织锦化妆镜入选云南省“非遗伴手礼”优秀作品,次年与星巴克达成合作,年销售额突破80万元。如今,她的作品已走进北京恭王府等高端展馆,让佤族织锦登上了更广阔的舞台。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用一生去感悟非遗,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美的理解、对艺术的感受、对情感的珍重,将佤族织锦技艺传承好,去触达更多人的内心。”廖静文说。
近年来,西盟县持续在创新赋能上下功夫,通过建立非遗工坊、扶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措施,充分发挥创业主体作用,推动佤族织锦产业创新发展。同时,不断拓宽产业发展路径,积极探索制作文创产品,对接企业和行业组织,将佤族织锦元素融入各类生活用品中,采取“线上推介+实地宣传”的方式,加强产品宣传推介,让佤族织锦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以灵动的姿态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推动佤族织锦走出大山、走向大众。
截至目前,西盟县已成立省级非遗工坊1个、分工坊11个、新兴文化企业6家;在上海旅游节、昆明旅交会、南博会等大型国际节庆活动上,充分展示佤族织锦技艺和产品20余场次;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展示佤族织锦15场次;与星巴克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合作订单,并积极申报“西盟佤族织锦”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进一步放大佤族织锦区域品牌效应。
佤族织锦因美而生、因时而变、因势而兴。过去,它是佤族妇女的立身技艺;如今,它已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未来,随着创新的持续推进和市场的不断拓展,佤族织锦必将以更加绚丽的姿态走向世界,继续书写边疆各族群众团结共富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