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南的边境线上,勐马镇勐啊村陇海小组像一幅灵动画卷徐徐铺展。“陇海”二字源自傣语谐音,意为“榕树生长的地方”——这个满是自然意趣的名字。作为边境国门形象“第一寨”,这里既是展示国门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各族群众往来交流、共话情谊的暖心纽带。
漫步陇海,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出温柔的火花,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气息扑面而来。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中,村寨锚定“边境+乡村旅游”方向,傣族传统民居的飞檐翘角被细心保留,佤族织纹、拉祜族图腾等周边民族文化元素,又悄悄“爬”上了新建筑的装饰;房前屋后,榕树舒展着枝叶,各族村民共栽的芒果、菠萝蜜等果树点缀其间,花果清香里藏着“共护家园”的默契。沿着整洁的村组道路往前走,傣医馆的草本香里,有汉族游客驻足咨询的身影;非遗工坊内,老师傅在演示炸牛皮技艺,身边围坐着学手艺的佤族、彝族乡亲。一条串联起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的旅游动线,成了各民族心手相牵的“连心路”。
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陇海把“山水文章”写成了“经济答卷”。从“靠山吃山”到“文旅兴村”,蜕变的背后是各民族的同心协力。近年来,在勐马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村寨以党建为引领,不同民族的村组干部并肩作战,彻底换了新模样,泥泞小路成了石板步道,杂乱院落变作特色景观,人居环境愈发舒适。乡村旅游火了,不少年轻人嗅到商机,纷纷返乡创业。民宿、餐饮、手工艺品销售等业态也跟着旺了起来,村民的腰包鼓了,心也热了。如今的陇海,早已不是当年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寨,成了各民族共乐的“边境宝藏地”。
游客们在这里成了民族文化的参与者、传承者,学跳傣族舞时,会跟着佤族姑娘的节奏打拍子。体验制陶时,会听拉祜族老人讲古老传说。更动人的是节庆时刻,各族村民与游客围着火把载歌载舞,不同语言的祝福交织在一起,成了陇海最温暖的底色。
如今的陇海,像一颗镶嵌在边境线上的明珠——榕树依旧繁茂,炊烟里飘着各民族共酿的新故事,八方来客与村民的笑声交织成歌。这个把“绿水青山”变成“幸福靠山”的村寨,正以开放姿态书写“民族团结、生态优美、经济兴旺”的答卷。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美好新画卷,正在各民族的携手同行中,缓缓铺向远方。(勐马镇党政综合办公室 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