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话,留给盛夏
随着夏天的离开,空气中也弥漫着告别的低语。篮球场上的拼搏与挥洒、食堂阿姨的一句“同学吃什么”、图书馆借了未还的书、十一点熄灯的宿舍,都是滚烫青春里的独家记忆。
没有哪个夏天会像毕业那个夏天那般热烈。让我们一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毕业那个夏天的故事,与青春再会,和当年匆匆离场的自己告个别。
“我把兰姐一家写进了我的毕业论文,也将在她们家生活、制作火草布的时光画进了毕业设计的绘本,成为我校园生活中不可磨灭的一笔。”
夏天总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发生。刚落脚广州,一通来自丽江的视频电话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两年前。
2020年,我从黑龙江毕业辗转来到昆明读书。我的家乡在沿海,云南的一切都与我的故乡不一样,这里的气候、饮食、民族文化都深深吸引着我。三年时间里,我跟随老师和同窗一起到多地进行田野调研,感受到了众多民族在漫长时光里凝结成的智慧。最终,我将在丽江调研过的彝族他留人火草纺织技艺作为了我的研究课题。
第一次听说“火草布”时,我完全无法想象,山林里那些不起眼的植物,竟能编织成世代相传的衣裳。2020年冬天,我与同窗结伴到了丽江市永胜县双河村,拜访了他留人的村落。彝族他留人火草纺织技艺传承人是一位年纪比我们稍长的姐姐,我们称她为兰姐。兰姐开车带我们进山,冬天的他留山很安静,温度也很低。怕我们听不懂,村子里人都尽量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与我们交流,这是我第一次踏足兰姐生活的地方。
来年夏天,正值农闲,我带着辽宁家乡的特产又一次到了他留山,寄宿在兰姐家,与她们同吃同住了两周。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跟随她们到荆棘丛生的树林里采集火草,带回兰姐家。兰姐一边操作一边给我讲解如何将火草进行处理和抽丝。兰姐家中已织完了布,但为了让我了解火草纺织技艺的环节,兰姐还是带我从头做了一遍。为了加深我的印象,兰姐让我参与制作,带我一起将酸李子凿烂泡水,用泡好的水清洗火草布使其变软,随后将织好的火草布用鸡蛋和羊油混合浸泡。兰姐告诉我,这是为了让火草布变得更白。
在兰姐家的日子里,我俨然成为家中的一员。农闲时,村子里的妇女们都会聚集到兰姐家一起制作火草布,村里的男人们也会竭尽所能帮忙。我也在空闲时候带着兰姐的弟弟用平板画画。临别那天,正好是兰姐弟弟的生日,我给了他一百元,让他到村里的小卖店买自己喜欢的零食当生日礼物。
告别了兰姐一家后,我在校园里写论文,其间依旧与兰姐保持着联络。我把兰姐一家写进我的毕业论文,也将在她们家生活、制作火草布的时光画进了毕业设计的绘本,成为我校园生活中不可磨灭的一笔。
毕业两年后的今天,我已在广州落了脚,兰姐依旧记挂着我。她在视频电话中说,有时间就回他留山,大家依旧记得我。殊不知,兰姐弟弟的画作,其实也一直存在我的平板里。(杨琪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