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市水务局提供)
普洱日报讯(记者 臧灵 通讯员 张欣)生态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普洱全市上下认真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的总体思路,全力筑牢守好生态安全屏障,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
守护碧水蓝天净土
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融入血脉,率先构建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在普洱市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领导小组强力统筹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进一步压实,《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先后颁布,与此同时,创新了绿色政绩考核、绿色金融、绿色检察机制;率先实施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在重拳治理环境污染顽疾方面,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组织研究推动环保督察整改工作,并在污染防治攻坚方面交出亮眼答卷:2024年,全市国省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97.1%,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思茅河水质自2022年脱劣以来保持在Ⅳ类。全市空气优良比率达99.1%。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省级对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4年为优,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8年为优,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96.15%,连续3年递增,排名全省第二。普洱入选全国康养20强市,思茅区上榜全国康养100强县(区)。
与此同时,普洱市严守生态红线,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652.98万亩,建成自然保护区18个、自然保护地22个。完成退耕还林72.23万亩,修复矿山3265.95亩。制定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成功入选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县。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普洱市获评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抓好生态保护治理
普洱市聚焦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重点问题,优化布局,强化保护,全力以赴抓好生态保护治理,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同步提升。
2024年,完成普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已获省政府批准实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目标分别为1652.98万亩;完成社会造林绿化任务22万亩、退耕还林还草落地上图数据复核83.19万亩,兑付退耕还林资金827.52万元。完成义务植树475.41万株,兑现林木良种补助180万元;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推进,优化整合7个自然保护区909.24平方公里。
野生动物种群稳步增长,亚洲象种群最多时达205头,西黑冠长臂猿93群600余只,印支灰叶猴43群2000余只。八蕊单室茱萸、短蕊大青等野生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在建项目20个,总投资29.54亿元。与此同时,推进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完成33项建设指标,完成率67%。成功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普洱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并网运营,日处理生活垃圾380吨。
普洱市生态文明创新实践取得新成效,景迈山被纳入美丽云南建设实施方案,宁洱县与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完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备案,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完成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备案,普洱市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所有县(区)均编制创建规划的州(市)。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普洱市推动相关政策措施落地实施,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普洱市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制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普洱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统领性文件,编制涵盖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等分领域分行业的19个实施方案和保障方案,“1+N”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
碳账户平台建设顺利推进,涉及工业、能源、林草、农业、住建、交通、居民生活7个领域的模块搭建基本完成。制定澳洲坚果、咖啡等碳汇项目开发实施方案,编制项目计量规范。
2024年,碳达峰“九大行动”扎实开展,并网投产14个光伏项目77.7万千瓦,新注册新能源汽车4157辆,新增或更新城市公交车、网约车、出租车新能源占比100%;充电站点覆盖全市辖区103个乡(镇),覆盖率达100%。
如今的普洱,湿地星罗棋布,鸟群翩跹起舞,森林绿意盎然……一幅幅“推窗见绿、处处见景”的和美画卷徐徐展开。未来,普洱市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