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网讯(通讯员 刘梅)从钱塘江畔到哀牢山下,跨越两千多公里的距离,一段延续十三载的深厚情谊,在云岭大地谱写了医疗帮扶的动人篇章。自2013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帮扶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以来,倾注全方位资源,“输血”与“造血”并重,助力县级医院完成从“区域保障”到“全国标杆”的华丽转身,让30万景东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
激活发展引擎
在浙大二院指导下,景东县人民医院创新推行“支部建在科室上”,党支部扩展至13个,实施由科主任兼任党支部书记的“双带头人”制度,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党员骨干带头攻克技术难关,推动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达32.46%,填补县域医疗空白12项。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大幅提升,急性心梗D-to-B时间缩至72分钟,卒中DNT时间降至28分钟,远超国家标准。通过“双下沉一共建”,党员医师定期深入乡镇卫生院,2024年培训基层医务人员超2300人次,织密县域急性心梗救治网络,实现“乡乡有能力、县内可救治”。
筑牢发展基石
坚持“送出去学”与“请进来教”相结合,浙大二院支持景东县选派60余名医疗护理骨干赴杭州进修,覆盖20多个专科领域。这些学成归来的骨干开展了150余项新技术:呼吸科引入机械辅助通气与气管镜技术,心内科成功实施首例冠脉介入手术,骨科开展颈椎骨折复位内固定等,让患者告别“转院奔波”之苦。同时,浙大二院累计派驻200余人次专家驻点带教,叶招明骨科、黄品同超声科等3个专家团队工作站常态化运行,为景东打造“带不走”的医疗精锐。
景东县人民医院专科建设成效显著,从“大内科、大外科”发展为13个亚专科,新增肿瘤科、内分泌科、肾病内科等6个科室,骨科、妇产科等4个科室获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023年引进DSA设备并建成导管室,已开展心脑血管、肿瘤介入手术超2000台次。2025年3月,胸痛中心通过国家标准版认证,成为云南省第36家获此资质的医院。卒中中心等9大救治中心覆盖急危重症救治全链条,其中VTE防治中心为云南省首家通过认证的县级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通过国家PCCM项目认证,肿瘤精准诊疗等技术填补区域空白,2024年投用的高压氧舱已惠及患者4400人次。
加快构建格局
浙大二院累计捐赠500余万元的先进医疗设备,助力景东县人民医院提升诊疗精准度与硬件水平。2023年“浙大二院互联网医院云南景东分院”和“区域影像平台景东分中心”揭牌,通过“数智山海”医联平台实现云端会诊,区域影像中心完成超12万例DR影像远程诊断。景东县人民医院引入浙大二院绩效考核体系,DRG组数稳居云南省二甲医院前三;电子病历系统达国家4级标准,信息系统通过网络安全三级认证;作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牵头组建覆盖19家医疗机构的医共体,“2333”工作法入选全国示范案例,13家乡镇卫生院达“云南省甲等”标准,县域内住院就诊率连续多年超90%,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如今的景东县人民医院成果丰硕,连续三年获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级评价,是国家“千县工程”和云南省“百县工程”试点先锋。2020年至2024年,门诊量从38.3万人次增至57万人次,住院人次从3.3万增至4.2万,医疗收入从2.81亿元增长至3.5亿元,患者满意度达98.3%。在2025年第七届中国健康县域大会上,一举斩获8项大奖,成为云南县域医疗的骄傲。
十三载山海情深,十三载“医路”同行,浙大二院与景东县人民医院携手让健康之花在云岭大地更加绚烂地绽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坚实的健康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