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有技术、有情怀、有理想的新农人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普洱市立足自身发展条件,充分引导和培育新农人群体不断发展壮大,通过搭建平台、衔接资源、加强培训,营造良好的创业条件,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如今,一批批新农人已经活跃在农业生产经营一线,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普洱网讯(通讯员 金晓凤 文/图)日前,笔者走进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嘉禾乡南旺村岔河村民小组,只见成片的佛手种植地绿意盎然,累累硕果压弯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种植户陈德荣夫妇正忙着带领村民们采摘佛手,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陈德荣是岔河村民小组的一名共产党员。2021年,当客商进村推广佛手苗时,多数村民还在观望。陈德荣率先“吃螃蟹”,果断购入700余株种苗,在自家10亩河滩地上开始了试种。“创业哪有不难的?”回忆起步时的艰辛,陈德荣指着河边几处空地说:“雨季河水暴涨,冲走了近百株苗。病虫害肆虐时,我在地里蹲守了半个月,试了五六种农药才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
历经三年探索,陈德荣总结出“精准施肥+科学修剪”的管理秘诀。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首批佛手喜获丰收,为他带来了超过4万元的收益。擦着汗水,陈德荣兴奋地展示着刚采摘的果实,“这批一级果能卖到18元一公斤,今天就得赶紧发往市场。”
陈德荣并不满足于个人的成功。为带动更多乡亲参与,他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在村民微信群里普及种植技巧,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现场示范修剪技术,还将自家购买的肥料分发给有需要的村民。这份党员的担当极大提振了村民的信心,目前,岔河村民小组已有10余户村民参与种植。
党员带头闯出路子,群众跟着干出样子,这才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实践。如今,在陈德荣的示范引领下,周边3个村民小组也纷纷种植起了佛手。
抚摸着沉甸甸的佛手果实,陈德荣道出了心声:“一人富不算本事,带着乡亲们把荒河滩变成‘聚宝盆’,才对得起胸前的党员徽章。”在江城县,许多像陈德荣这样的带头人,正用实干书写着“支部引领、党员带头、产业富民”的生动实践篇章,让鲜艳的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