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浪潮中,如何让闲置资源“活”起来、低效资产“优”起来,是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思茅产业园区以“腾笼换鸟”为抓手,通过市场化招商、法治化处置、政府化统筹三维发力,既破解了土地要素制约的“成长烦恼”,又为优质产业项目腾出了发展空间,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园区样本”。这种以“空间重构”推动“产业重生”的实践,彰显了破解发展瓶颈的创新智慧,也为普洱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今天让我们走进思茅产业园区,共同探索园区“腾笼换鸟”推动低效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
位于思茅产业园区的云南云迹纸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通讯员 李婷 摄)
普洱日报讯(记者 于飞)思茅产业园区成立于2006年,由木乃河、莲花、南邦河、宁洱4个片区组成,主导产业为绿色食品加工制造、现代林产品加工产业。近年来,全市上下在“3815”战略发展目标的引领下,把园区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形成了大抓产业、主抓工业、壮大园区经济的浓厚氛围。2024年,园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1.39亿元、营业收入72.93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77户。2025年,思茅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全省首个钠离子电池全产业链重点园区,成功入选省级做强做优做大园区经济典型案例,宁洱片区成功入选省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
精准招商“引新凤”低效资产焕生机
思茅产业园区通过“二次招商”处置一批企业,实现“腾笼”与“换鸟”的精准对接。
结合招商引资实际,通过政府或园区牵线,引导优质企业采取直接收购、股权转让、合作开发等市场手段收购低效、闲置企业,对原有项目升级改造或投资建设新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海灿顺实业、普洱乌金咖啡、鑫欣咖啡、普洱佳果咖啡、东林中药材等企业收购原低效企业实施咖啡及中药材精深加工;普洱杰盛商贸通过股权转让实施中药材仓储物流配送;果云阁、恒楚咖啡、云漠山茶业等企业租赁闲置企业资产实施茶叶、咖啡精深加工;博思欣康复医院租赁致诚环保资产建设康复医院。
“腾笼换鸟”工作开展以来,思茅产业园区盘活了资产,吸引了众多好项目、好公司前来入驻。先后引进了上海灿顺实业、云垦茶业集团、云南仨德科技、浙江神海集团、恒楚咖啡等16户企业17个项目,其中,咖啡加工项目7个、茶叶加工项目3个、生物医药项目2个、其他食品加工项目3个、配套项目2个,腾退了英爵油业、裕德丰茶业、光大纸业、云丰商贸、茶兴机械、澜沧江酒业集团等16家企业的闲置、低效用地438.95亩及厂房。
司法联动“破旧笼”转型路径趋规范
思茅产业园区通过司法处置一批企业资产,以法治手段扫清了转型障碍。
结合“两违”整治,通过司法处置让有意向的企业取得“腾笼”企业资产,再对原有项目进行升级改造或引入新项目,提升项目质效。普洱国资有机茶有限公司收购英爵油业资产建设年产2000吨有机茶精深加工项目,云南云迹纸业(普洱)有限公司收购光大纸业资产建设年产7万吨瓦楞纸生产项目。普洱啤酒公司收购澜沧江啤酒厂资产,准备实施10万千升啤酒生产及5万千升饮料生产项目。
通过“两违”整治,让腾退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也为新引入企业提供优质发展空间,加速了思茅产业园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让因企业停产导致失业的企业员工重新上岗,增加了就业岗位,为破产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保障。如浙江神海集团收购原光大纸业资产建设年产7万吨瓦楞纸项目,解决了43名老员工失业问题。
政府统筹“筑新巢”产业生态提质效
思茅产业园区通过政府收储或国资平台公司收购处置一批企业资产,以政府主导模式实现资源高效整合与产业结构优化。
通过政府收储或国资平台公司收购企业资产,进行开发或“二次招商”引入优质企业,对原项目进行升级改造或重新引入新项目。园区下属国企工投公司收购龙科咖啡资产后出租给山河馏心酒业建设年产300吨威士忌蒸馏酒项目,思茅区下属国企达康公司收购裕德丰茶业资产后出租给金客隆咖啡建设咖啡精深加工项目。
截至目前,通过“腾笼换鸟”建设的17个项目已有11个建成投产,4个项目正在建设,2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在投产企业中,有5户企业被培育为规上企业,1户企业产值突破亿元。2024年,“腾笼换鸟”投产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2亿元、营业收入3.8亿元。
记者手记:
在对思茅产业园区走访中,“腾笼换鸟”不仅是一场空间资源的重构,更折射出产业升级的深层逻辑。这场实践的核心启示在于:以市场化思维破解存量困局,用法治化手段保障转型平稳,靠政府化统筹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当低效资产成为发展“拦路虎”,该园区没有简单“一关了之”,而是通过“二次招商”“司法处置”“国资收储”三类路径,让闲置厂房变身发展沃土。这种“分类施策”的智慧,既尊重了市场规律——让优质企业通过收购、租赁等方式自主选择赛道;也体现了政策温度——在司法处置中厘清债权债务,在国资收储中兼顾各方权益,最终实现“腾笼”与“换鸟”的无缝衔接。这场以“破”促“立”的实践证明:唯有敢于向低效存量“开刀”,才能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唯有坚持市场导向、法治思维、政府服务协同发力,才能让“老园区”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