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网讯(通讯员 李学文 张琪 蒋云华 文/图)近年来,景东彝族自治县通过探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维协同”模式,破解医疗资源不均难题,逐步构建起“县强乡活村稳”的健康新生态,为群众健康福祉筑起坚实屏障。
针对县级医院患者越聚越多,基层医院患者日益减少,群众就医体验差、转诊奔波等突出问题,景东县以“2333”工作法激活医共体活力,即“双轨管理”(行政统一+业务错位)破除体制壁垒,“三医联动”(医保、医药、医疗协同)优化资源配置,“三项赋能”(数字、人才、绩效革新)激活内生动力,“三个目标”(降本、提质、增效)。
作为区域医疗的“引擎”,景东县集中资源打造县级医院核心竞争力。借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及上海金山区、云南省相关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现已建成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等7个省级重点专科以及2个省级特色优势专科,省级专科联盟达26个。
“突发脑溢血后,景东县人民医院及时给我做了脑穿刺手术,我才保住了生命。”正在进行康复理疗的患者张祥感慨。过去,像张祥一样的危难重症疾病患者往往要辗转送至市级或省级医院才能就诊,如今,景东县域内已能独立开展心脏搭桥、开颅手术等复杂手术,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诊疗服务,既降低了外出就医的经济成本,又减少了舟车劳顿。
同时,景东县通过改善基础医疗设施,配备必要医疗设备,选派骨干医生坐诊带教等方式,推动技术下沉、人才互通、数据共享,让优质医疗资源在基层高效流转。“现在,我们能开展阑尾切除、剖宫产等40种二级手术,还有针灸、推拿等22项适宜技术。”文井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陈磊介绍,如今的乡(镇)卫生院既能诊治常见病患者,又承担着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公共卫生职能,成为了上下级医疗机构转诊的“中转站”。
村卫生室是农村医疗的“最后一公里”,景东县以标准化建设筑牢村卫生室的“智慧健康网”。目前,全县154个村卫生室全部配备“80种药品+5项中医技术”基础服务包,确保基本医疗、药品供应“不断档”。同时,村医们还通过定期走访村民、建立健康档案等方式,让农村慢性病患者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健康有人管”。
通过“三维协同”,景东县实现了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服务模式优化升级、人才培养分层推进,为当地百姓带来更优质、高效、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