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特色产业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林下经济,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中药材种植,再到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玉米大豆复合套种模式,每一处都生动诠释了“产业兴则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理念。
普洱网讯(通讯员 李执 胡晓 文/图)立秋过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安乡的田间地头仍是一派繁忙景象。德安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组织6名农技人员组成“田间服务队”,到4个行政村开展烟后作物种植培训,以“理论+实操”的方式,手把手指导村民在烤烟采收后的地块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让闲置的土地焕发新活力。
“玉米和大豆套种时,实施2行玉米、4行大豆的种植模式,保持行距60厘米,株距30厘米;大豆与大豆行距保持在40厘米,株距15厘米。科学的种植模式,既能保证光照充足,又能提高大豆结果率……”在永顺村培训现场,农科人员李美荣一边示范开沟、播种、覆土的规范流程,一边细致解答村民提出的选种、病虫害防治等问题,通俗易懂的讲解让村民们豁然开朗。
“烤烟采收后土地有长达半年的空窗期,通过推广玉米大豆复合套种模式,每亩地还能增收1200元。”德安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胡晓说,为助力村民进行烟后种植,已为村民免费提供1600公斤玉米种子和1200公斤大豆种子,后续还计划协调无人机提供病虫害防治及根外追肥喷洒服务。
“以往收完烤烟,土地就一直荒到开春,现在跟着专家学技术搞套种,地不闲了,钱包也更鼓了。”正在田间播种的村民王锦生算起了增收账,5亩烤烟地全部采用玉米大豆复合套种模式,预计增收6000元。
据悉,德安乡今年计划推广烟后作物种植500亩,目前已完成播种300亩。接地气的田间培训,不仅让土地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