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特色产业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林下经济,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中药材种植,再到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玉米大豆复合套种模式,每一处都生动诠释了“产业兴则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理念。
普洱网讯(通讯员 沈洪映 柴婧 文/图)近年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深挖资源禀赋,以中药材产业为抓手,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增收的经济动能。如今,万亩蓬勃生长的中药材,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实现生态价值多元转化的“绿色银行”。
走进联珠镇马路村,连片的中药材基地顺着山势延伸,重楼、黄精等药材生机勃勃,长势喜人。村民朱金连正在自家的中药材基地查看长势,对今年的丰产充满信心。“我家种植了6亩黄精,目前正是除草的关键时节。只有精心管理,黄精的根茎才长得好,产量和价格才提得上去。今年可以采收2亩黄精,每亩收入3万元左右。”朱金连说。
田间管护环节直接影响着药材的品质和产量,更关系着农户稳定增收的“钱袋子”。为帮助农户把好管护关,马路村组织技术服务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结合不同药材品种的生长特性和当前的气候特点,为农户提供精准科学的管护指导。“马路村有186户农户种植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0多亩。今年,预计中药材产量300吨、收入40万元。接下来,我们将积极开展招商引资,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马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文明说。
截至目前,墨江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58万余亩,产值5.24亿元。从马路村田垄间蓬勃生长的中药材,到覆盖全县的规模化种植版图,墨江县正以中药材产业为纽带,编织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