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特色产业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林下经济,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中药材种植,再到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玉米大豆复合套种模式,每一处都生动诠释了“产业兴则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理念。
普洱网讯(通讯员 杨永见 舒成伟 文/图)当前,走进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文朗村32公里处国有林场的魔芋示范种植区,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林下一株株魔芋茁壮生长。
近年来,景谷县依托国家森林抚育项目,通过间伐、修枝等措施优化林木结构。同时,结合林下荫蔽、湿度高的环境适合魔芋生长,以及魔芋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大,种植过程还能促进林地腐殖质循环的特点,在林下推广种植魔芋,实现“以短养长、以林养地”的良性循环。
“魔芋喜阴凉、怕强光,林下环境正好能提供天然遮荫,减少人工管理成本。同时,魔芋根系浅,不与林木争养分,还能抑制杂草生长,提升林地综合效益。此外,魔芋深加工产业链长,未来可带动本地食品、医药产业发展。”景谷县国有林场场长金有成说,今年,在国有林场种植林下魔芋150亩13.5万株,预计收入180万元。魔芋不仅是泥土中的“黑金子”,更是林下经济的一把金钥匙。
“在生态管理方面,我们禁止使用化肥、农药,依靠枯枝落叶自然腐熟提供养分;在科学种植方面,每亩严格控制在800株至1000株,避免过度开发林下空间,提升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我们通过科学利用森林资源,走出了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样本。”金有成说。
据悉,景谷县依托云南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支持,以打造全国思茅松林下种植珠芽魔芋新高地为目标,着重推广思茅松林下种植、玉米套种等模式。2025年,全县共种植魔芋18226.2亩,预计产量1702吨(干品)、农业产值8760.2万元、综合产值1.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