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近百年来,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历经风雨,铸就了钢铁般的意志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保卫国家、服务人民的坚强柱石。为弘扬军人精神,展现新时代的军民鱼水情深,本报深入挖掘我市多位退役老兵的感人故事,以平凡个体的闪光瞬间,映照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与时代风采。这些老兵扎根基层、默默奉献,脱下军装后仍以行动诠释“退役不褪色”的担当。他们的故事,是忠诚与信仰的缩影,是军民同心、血脉相连的生动见证。让我们共同致敬最可爱的人!
从手握钢枪保家卫国,到扎根社区服务群众,转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恩乐镇先锋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罗金华,以军魂铸就初心,5年间,完成了从“优秀士官”到“模范支书”的蜕变。
2020年刚接手社区工作时,面对老旧小区设施老化、矛盾纠纷频发的现状,罗金华带着退役军人服务站的老兵们,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22个居民小区、200余户居民家庭,了解情况,研究制定治理方案,在每个楼栋单元建立“红管家”为民服务联系牌,架起居民“连心桥”。同时,注重发挥社区退役军人的专业优势和特长,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矛盾纠纷排查。5年来,退役军人服务站的老兵们参与矛盾纠纷排查1000余户,化解矛盾纠纷12件,稳控2件;为群众办实事200余件,安全巡逻25次118人次。
运用战法创新,构建社区治理“五维防御体系”。罗金华把部队的“战区管理”转化为网格治理,打造了独具特色的“5+N”铁军队伍,以“社区工作者、小区长、网格长、网格员、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片区民辅警+退休老干部、老教师、退役军人督导员”的治理模式,将“板凳议事会”当作“前沿观察哨”“作战指挥室”,以社区党支部牵头,邀请各网格单位、职能部门、辖区商户等参加“连心凳议事座谈”,充分整合资源力量,帮助解决居民难题,形成“现场出题—集体把脉—联动解题”的闭环协商机制,让基层治理从“干部端菜”变“群众点单”。5年来,召开“板凳会议”32次,参会1680人次,化解解决困难98个。
开展温情关爱,续写军民鱼水情。罗金华借鉴部队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经验,组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治安巡逻等工作。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敲门行动”,动态掌握社区孤寡困境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做到“时时有人护、事事有人管”。抗战老兵、优秀退役军人进社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讲述亲身经历,弘扬革命精神,激发社区居民的爱国热情。5年来,先锋社区开展了481场各类文化活动,把5万居民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
秉持永续发展理念,建立社区治理“人才梯队”。作为“兵支书”,罗金华始终牢记“带兵育人”的责任,利用先锋社区已有的5名退役军人社区治理骨干,推行“1+N”传帮带计划,让每名老兵都成为社区治理的“种子教官”,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和示范引领,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推动社区的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罗金华立足岗位,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积极参与社区基层治理,不断创新和完善治理的方式和方法,推动社区治理提档升级。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获颁云南省红十字会“铜蒲公英徽章”,并获得普洱市表现突出退役军人、先进民兵工作者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