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持续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城乡精细化服务管理水平,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推动治理向精细化、精准化迈进,不断提高群众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普洱网讯(通讯员 罗成臻 王梓骁 王杨静 刘航宇 陈自东 文/图)“你之前说的事已经办妥,可以来拿证明了。”当电话那头的声音传来,难以抽身赶回千里之外的家乡办理紧急事务的流动党员鲁国艳激动地说:“遇到急事、难事,只要有党支部在,就有了依靠。”这是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田坝乡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创业、务工人员的共识。
早在20世纪80年代,田坝乡就有不少村民陆续举家前往勐腊县种植橡胶、茶叶,目前已近5000人,其中有为数不少的流动党员。“找不到党组织,心里总是空落落的”“两地隔千里,办事得来回跑断腿”……这是流动党员曾经的迷茫与无奈。
而对于田坝乡党委来说,由于空间的距离,一度也面临流动党员“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的“四难”困境。“为此,我们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田坝乡党委书记周永恒说。
经多次实地调研,在镇沅县委组织部和勐腊县委组织部的协同推动下,田坝乡党委与外出人员集中地勐腊县勐捧镇党委携手,于2019年10月成立了跨州、市流动党员党组织——中国共产党田坝乡流动党员支部委员会。2025年,镇沅又与勐腊签订流动党员“双向共管”协议,双方联合制定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实行“党支部+结对联系人+流动党员”的精准纳管模式。其中,田坝乡本地党员与流动党员按“1+1”结对,勐捧镇党员按“1+N”与流动党员结对。结对党员通过定期跟踪联系和服务流动党员,为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上了“双保险”。
流动党员党支部成立后,常态化开展“三会一课”,通过推送学习资料、送学上门等方式,保障流动党员“流有所学”。同时,在勐捧镇党委的引领下,流动党员党支部积极与驻地村组、企业党支部开展联建,共同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党群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广大流动党员融入当地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今,在流动党员的带动下,田坝乡外出党员群众与当地村民一同生活一起劳作,共同发展,相互间交流交往交融越来越紧密。
在勐捧镇党委的支持下,田坝乡流动党员党支部设立了为民办事服务点,为流动党员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权益维护等服务。同时,推行网上办理,实现社保缴纳、医保报销、养老保险到龄申请等高频事项“一网通办”,对于不需要本人亲自到场的业务,还开展帮办、代办服务,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因空间距离导致的党员群众办事“跑断腿”的问题。除此之外,流动党员党支部还积极帮助新来的老乡找住所、找工作,组织同乡互助活动,引导流动党员“流而能为、善为”,流动党员们充分发挥信息灵、思路宽、社会阅历深的特点,有的创办了企业,有的做大了产业,带动两地的党员群众一起增收致富。
“在外不忘家乡,致富不忘乡亲”。田坝乡党委通过组织干部规划家乡活动、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引导他们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牵线搭桥、出资出力。近年来,田坝乡驻外流动党员带动就业120余人,为家乡举办“瓢鸡文化节”等活动捐赠资金170万元,引进商业超市1个。推介家乡特产,每年收购、加工、销售田坝乡瓢鸡2.4万羽以上,拓宽了家乡群众的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