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诞生地,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民族团结带来的繁荣和发展,感受到了各族群众携手共进的强大力量。从文化浸润到技能赋能,从经济互助到服务联动,宁洱县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民生发展各个领域,绘就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团结图景。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周芋杉 文/图)为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先镇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提升居民幸福感为目标,统筹推进基层治理“敲门行动”,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促进各族群众安居乐业。
党建引领聚合力
筑牢“敲门”组织根基
在“敲门行动”中,勐先镇构建了“党委统筹指挥、村党组织具体落实、党员干部分片包户”的三级联动机制。结合辖区11个行政村、167个村民小组的分布特点,明确“便民服务、矛盾排查、应急救援、民意收集”四大核心任务,细化“分片划区、逐户走访、分类处置、闭环管理”四步工作法,确保行动有方向、推进有章法。
创新组建“1+N”联动走访队伍,以党员干部为核心力量,吸纳村“两委”成员、“法律明白人”、少数民族联络员、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着力破解“入户难、沟通难、长效难”问题。通过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标准,积极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敲门行动”顺利开展奠定组织基础。
党员带头优服务
“敲门”入户暖民心
“敲门行动”以各村党组织为单元、党员为骨干,建立“收集、研判、处置、反馈”闭环机制,对收集到的民意诉求分类施策,及时对接联动解决,推动“敲门行动”从“一次性走访”向“长效化治理”转变。
针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参保缴费工作,党员志愿者主动扛起责任,现场讲解参保政策、缴费标准及待遇保障,手把手指导群众通过手机App完成线上缴费;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提供“一对一”代缴服务,确保“应保尽保、不漏一人”,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
多元协同提质效
矛盾排查促和谐
党员干部化身“普法宣传员”,围绕群众关心的反诈防骗、扫黑除恶、缉枪治爆、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内容,在“敲门”入户中用“家常话”解读法律法规,结合身边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
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党员干部化身矛盾调解员,聚焦重点关注人员家庭,通过上门走访全面掌握其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及时提供帮扶救助和心理疏导。针对家庭纠纷、邻里矛盾、山林水土纠纷、劳资争议等隐患问题,“法律明白人”主动靠前,联合村“两委”开展现场调解;对复杂疑难问题,由村党组织统筹,协调镇综治中心、司法所等部门联合处置,建立“党员跟踪、支部督办、销号管理”机制,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从源头化解基层矛盾。
敲门宣传防未然
筑牢安全防护网
党员干部带头组建“应急先锋队”,结合“敲门”入户同步开展应急知识宣传,讲解地震避险、汛期防范、火灾逃生等实用技能,让群众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方法。
建立应急联络机制,明确每个村组由1至2名党员作为应急联络员,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通过定期组织消防、医疗等部门开展联合培训,提升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让群众在安全保障中更有获得感,以党建引领筑牢基层应急“防护网”。
勐先镇党委以“敲门行动”为抓手,通过党建引领聚合力、党员带头优服务、多元协同提质效、敲门宣传防未然,将“敲门行动”的过程转化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过程,用“小敲门”实现“大治理”,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为各族群众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实践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