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网讯(通讯员 王优悠 文/图)在思茅区龙潭乡龙潭河上游沿岸,一片近2米高的巨型稻迎风起伏,稻穗如金链低垂,一群群红螯螯虾正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稻香虾肥,描绘出一幅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农业新图景。
日前,作为普洱市首个巨型稻渔综合养殖创新示范点,李绍华的基地迎来第一季巨型稻测产。经实地测量,在不施化肥农药的生态种植模式下,10亩测产田块实收湿谷4462.48公斤,经去杂、去水、折干后,平均亩产达347公斤。这一数据有力证明了“云巨1号”不仅具备植株高大、耐深水、茎秆粗壮等与鱼虾共生的特质,也具有稳定高产的潜力。
除此之外,今年7月投放的虾苗也将在10月底迎来捕捞期,个体最大预计有100克,亩产预计70至80公斤。
“去年,我尝试了15亩的稻虾养殖,效益超出预期。今年我果断扩种至70亩,其中20亩专用于‘云巨1号’稻虾养殖试验。”基地负责人李绍华对今年的秋收信心满满,“光是稻谷亩产就能带来约1000元的收益,红螯螯虾每亩产值有望突破7500元。”
龙潭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许小荣表示:“巨型稻株高超过2米,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宽阔的水体空间。红螯螯虾适应性强、生长快,与巨型稻形成上下共生、生态循环的优良体系。”稻为虾遮阴、供饵,虾为稻除虫、肥田,两者相辅相成。因生长环境天然、水质洁净,虾的肉质也更加饱满鲜甜。这一稻虾共生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同步提升了经济与生态效益,是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
稻浪翻金,虾跃人欢。实测数据的背后,是龙潭乡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复制、可推广的巨大潜力。龙潭乡党委、政府将继续支持基地扩大规模,推动形成集种植、养殖、观光于一体的现代示范农业区,带领更多农户携手走上一田双收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