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肩膀上,才能看清未来的路。
让1951年的誓词碑与2025年的新蓝图同框;让白发长者与追风少年同框;让过去的黑白记忆与现在的斑斓现实同框。冬日的普洱,阳光依旧炽热——新的示范创建规划已经出炉,新的青春誓言正在刷屏,新的愿景正在拔节生长。
冬天,在这里不是尾声,而是孕育新一轮春天的序章。
中共普洱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决定
(2025年1月24日,中国共产党普洱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一是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一心向党团结奋斗上作示范。
二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更好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扎实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实践话语体系和传播平台,抓好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发扬光荣传统让民族团结进步佳话代代相传上作示范。
三是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把促进各族群众持续增收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现代化,加快资源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科技支撑布局新兴产业,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在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四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全域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加快旅游城市建设,塑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在共建美好家园上作示范。
五是增强边疆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打造强边固防升级版,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心理建设,在共守祖国疆土上作示范。
六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党领导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强化纪律作风保障,在构建新时代民族工作体系上作示范。
在“石榴籽家园”种下团结的“种子”
——云南省思茅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纪实
普洱网讯(通讯员 罗兰)“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清晨,思茅一小红领巾广播里传出歌声,伴随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在这片孕育希望的沃土上空交织回荡。在这里,一颗名为“民族团结”的种子,正被爱和智慧浇灌,在每一个稚嫩的心里悄悄破土、生根、发芽,静待绽放出最绚烂的民族团结之花。
“习爷爷在信中叮嘱,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传!这不仅仅是一句话,也是我们2-125班52名同学的愿望!”彝族学生毛筱羽指着教室后方的“心愿墙”,满脸自豪地介绍。“祝愿祖国繁荣昌盛”“从帮助身边的同学做起,让大家更团结”……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轻声诉说着一个温暖而坚定的信念:我们是一家人。
这面充满温情的“心愿墙”,是班级参与学校“一班一世界·我们的美好教室”主题活动的成果之一。2-125班围绕“我们都是收信人,争做时代好少年”这一主题,将教室和走廊区域打造成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家园。而这样的班级文化建设,仅仅是思茅一小精心构建的“小小石榴籽”教育实践体系中的一个生动缩影,折射出学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高度重视、系统规划与全情投入。
组织引领:让每一颗“籽”都有方向
为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真正深植于孩子们心中,思茅一小构建了以“组织引领、阵地支撑、教育浸润、创新融合”为四大支柱的“石榴籽家园”育人模式,形成了一套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机制。
学校深知,扎实的组织建设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持续深入开展的根本。为此,学校将少先队工作作为重要抓手与创新突破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少先队工作全流程。
为实现目标,学校从顶层设计发力,完善少先队评价激励机制,将学生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表现,作为“推优入队”“优秀少先队员”评选的重要依据。同时,成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小组,创新实践“1556”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体系。体系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展开,推进一廊接天地、一地创未来、一梯展风采、一室知古今、一角提底蕴五个硬件建设,实施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管理、环境、课堂、实践与人心五条路径,开民族团结主题班会、唱民族团结歌曲、读民族团结书籍、讲民族团结故事、开展民族团结实践活动、写民族团结作文六项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人人能参与。该体系从宏观到微观,从步骤到环境,系统且全方位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校园落地生根,成效显著。
阵地支撑:让每一颗“籽”都有舞台
思茅第一小学深知,鲜活的教育离不开坚实的阵地。学校充分利用少先队队室(队角)、红领巾广播站、鼓号队等传统阵地,不断拓展其功能内涵,使其成为凝聚队员、开展实践的重要平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着力培养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红领巾讲解员”队伍。这批小讲解员经过培训,不仅语言表达、礼仪姿态等方面得到提升,对民族团结的意义也有了更深理解。在文化长廊、传薪文创室,乃至校外的博物馆、党史馆,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成为民族团结理念最富感染力的“小小传播者”。
为了打破校园围墙,学校将教育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课堂,依托普洱市丰富的红色资源(如党史馆)和历史文化资源(如博物馆),定期组织少先队员开展红领巾寻访、讲解活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动教材,极大地激发了队员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教育浸润:让每一颗“籽”都获得营养
在思茅一小,民族团结教育如春风化雨,无声融入教育全程,构建起“管理带动、文化互动、课程驱动、实践联动”的立体浸润模式。
管理上,打造“我们都是小小石榴籽”德育品牌,推进“六个一”工程,将其要求融入学校计划、部门考核与班级评比,让民族团结成为管理底色。
文化方面,硬件与文化活动并重。建成传薪文创室,设立“红领巾图书角”,将楼梯打造成少先队员全面发展的展示平台,将连廊建成“清风长廊”。
课程中,严格落实标准,挖掘各学科民族团结元素,实现有机渗透,还开设民族团结专题教育课,让教育更系统深入。
实践上,搭建多元平台。红领巾志愿服务团队温暖孤寡老人,邀请多民族家长走进“家长课堂”,骨干教师送教下乡……这些实践深化了队员对民族团结的理解,提升了他们交往交融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创新融合:让每一颗“籽”都有远方
思茅一小以开放之姿,积极搭建跨区域交流桥梁。与川、渝、黔、桂等地学校结对帮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智慧教研,实现“隔屏”互动,共享优质资源。在学生中开展“书信手拉手”“云端联谊”,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具象化。此外,学校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培育“爱国心”,成立小记者站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开展“民族团结+”活动厚植“家乡情”。这些创新举措,为学生搭建了交往交融平台,培养其沟通表达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及开放包容心态。
在思茅一小这座精心构筑的“石榴籽家园”里,民族团结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为清晨广播站的歌声,是教室墙上的心愿卡,是“红领巾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是千里之外笔友情的牵挂,是每一次互助中的会心微笑。在这里,每一位少先队员都成了传播民族团结理念的种子,践行民族团结行动的生力军;在这里,每一颗小小的“石榴籽”沐浴在阳光雨露中,紧密相依,共同成长。这颗名为“团结”的种子,已然深植心间,必将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作为一名普洱青年 你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
主力军
●“宁洱县作为民族团结誓词碑的诞生地,我们要扛牢责任担当,以‘收信人’的高度自觉和‘答卷人’的担当作为,在全县部署开展‘牢记誓词铸忠诚践行嘱托共奋进’行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委书记周强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过好当下、守护团结,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作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我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收信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引导各民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团结一致,为共建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赵珍
●“我将继续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带领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我们将继续发展甘蔗、茶叶等传统产业,同时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改善大家的生活条件。”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戛乡勐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扎丕
●“作为一名肩负使命的编辑,我怀揣美好愿景:精心打磨稿件和版面,让它成为读者深度了解普洱的窗口,引领读者走进普洱,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普洱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芒。”
——《普洱日报》编辑自愉琳
●“我希望能够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将磨黑炭烤牛肉干推向全国。愿这份独特美味,让更多人领略普洱的人文风情,爱上这片土地与这里的每一个人!”
——哈尼族青年杨双银
生力军
●“我迫切想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我的梦想是成为扎根墨江的英语教师,为家乡的孩子们打开‘外语之窗’,让他们能用英语讲述哈尼故事、看懂外界机遇,成为家乡对外交流的桥梁。这份梦想浸润着我对家乡的热爱与民族自豪感,它源于我见证墨江成长为拥有AA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几百万的活力之地,哈尼人民的紫米、茶叶也借助电商走向了全国。”
——普洱学院英语2班学生徐子媛
●“我会积极利用布朗族学生的身份,向身边人讲述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与团结故事。同时,作为学校民族啦啦操队成员,我会在国际、国内各大赛事中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看到中华多元文脉相依共生、各族儿女凝心聚力的独特魅力。”
——普洱学院体育2班学生张陶
●“我希望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到少数民族村寨开展义诊活动,为村民提供免费诊疗和健康咨询服务,为缩小医疗资源差距贡献自己的力量。”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青年杨云兰
●“我将认真学习咖啡知识,不断向外界展现普洱各民族发展咖啡产业、共筑美好生活的场景,让普洱咖啡走向世界。”
——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学生黄思成
●“我们应当学习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历史,并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有很多少数民族同学,我们要平等相处,团结互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
——思茅一中高一学生李昱樟
●作为学生,首先要努力学习,练就各种本领。在学校,要与不同民族的同学交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互相尊重彼此的风俗习惯,不嘲笑、不歧视。我相信,只要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就能让普洱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如同石榴籽般,温暖又团结!
——思茅一中初二学生刘恒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