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的健康饮品,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茶的药用、食用和饮用在各民族中依然普遍并存,可以说茶树是深刻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在世界茶树起源地的云南,有人类驯化利用茶树的全过程呈现。景迈山古茶林正是茶耕文明进入混农林阶段的典型代表。2023年9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彰显了中国在世界茶树的起源、种植、贸易以及茶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
大格局的“山水林田湖”和谐共生系统
景迈山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貌,四周环绕着澜沧江水系的南朗河和南门河,亚热带山地立体季风气候造就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高林密,隐约可见的糯心湖与9个村落在山间星罗分布。山间云雾缭绕,山下云海茫茫,间或可见山下的耕地与梯田,这就是人间的“世外桃源”!
走进景迈山,可见“人—茶—林”和谐共生的景象,世居民族以他们朴素的生态观,认知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在高高的山顶保留着最原始茂密的森林,保障了整个山脉的水土,森林得到严格保护。古茶林和村寨布局在山地的中部,古茶林外围保留了森林作为分隔的防护林,以防治冬季低温和病虫害传播。耕地和农田在海拔相对较低、水源充足的地区,避免了开垦和种植过程中对古茶林的影响。这样的布局,创造了宜居和可持续的人居环境,保证了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态智慧,为人类社会构建了以古茶林为核心的“山水林田湖”共生和谐的大格局。
完美的森林空间结构
“乔—灌—草—藤—附寄生”复合结构,是完美的森林结构。2005年,专家对景迈山古茶园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评价的研究表明,各层的结构分别为“乔24%—灌16%—草36%—藤16%—附寄生8%”,特别是在乔木层,拥有树高31米以上的伟乔、树高21米至30米的大乔、树高11米至20米的中乔。伟乔直径在1米至2米,树高达50米,就是我们说的“古树参天”的景观,使得这片古茶园具有更突出的森林景观特性,所以我们以“古茶林”来称谓它。
景迈山古茶林,从总体上保留了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结构和外貌,是当地世居民族在悠久的种茶历史中,在对茶树生长习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利用模式,是传统森林茶的典型范例,是茶林和天然森林和谐共生的典范。
接近自然的生物多样性
为深入研究景迈山古茶林生态系统植物的多样性,我们对景迈村的景迈、勐本、芒埂和芒景村的芒景、芒洪、翁基6个村民小组的360名农户进行了访谈,开展样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经过调查分析,古茶园有丰富的植物:种子植物125科、489属、943种和变种,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5种,有超过30科;地理成分的热带性很明显,有390属,占总属数的84.8%,而温带成分仅69属,占总属数的15%。
通过比较,古茶园物种数略高于天然林,丰富度指数略低于天然林。但各种指数均高于新式台地茶园。由此可见,从生物多样性角度看,景迈山古茶园接近天然林。
景迈山古茶林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景观遗产,云南丰富的古茶树形成了自己的群落,我们将其称为“古茶树生态系统”,在216个这样的典型系统中有88个是天然生长的野生茶树群落,它们为“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这一观点提供了“化石级”的最根本的有力证据。而古茶树生态系统中更为众多的是人类耕耘的古茶园(林、山),共计128个,景迈山古茶林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云南澜沧江流域密集分布的古茶树生态系统,世居民族以他们朴素的生态观,保障了“山水林田湖”共生和谐的大格局,实现了物质与能量的动态平衡,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自身的生物量,随着新陈代谢的作用,枯枝落叶还地,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土壤肥力,供给各种植物生长。这些传统知识体现了世居民族在土地利用和村寨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朴素生态伦理和智慧,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
(作者简介:蓝增全 系西南林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与教学,首发《中国古茶树资源状况白皮书》,主持编制的国家林业行业标准《古茶树》于2023年4月颁布实施,主编出版《澜沧江孕育茶文明》等专著。获国家林草局“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中国林学会“最美林草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