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山乡“致富经” 走好乡村振兴路
普洱市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近年来,普洱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优势和立体气候优势,以农业为基、以产业为翼,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普洱网讯(通讯员 李红春 李福胜)近日,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凤山镇文竹村的田间地头,连片的魔芋田郁郁葱葱、长势旺盛,错落其间的木姜子植株翠绿挺拔,枝叶既为魔芋遮挡了强光,又勾勒出高低相映、生机盎然的立体种植图景。空气中弥漫着木姜子的清香,农户们穿梭在田垄间,一边查看魔芋长势,一边修剪木姜子枝条,忙碌的身影里满是对丰收的期待。
凤山镇文竹村永太村民小组地处山区,过去却长期受困于产业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率低、群众增收渠道少的难题。2024年,村里的种植能手们率先迈出产业转型的步伐,结合当地海拔、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反复比对作物特性后,将目光锁定在喜阴凉、根系浅且适合本地生长的木姜子上,自发组织试种200余亩木姜子。截至目前,文竹村、柏林村已有67户农户参与种植,总面积达280余亩。经过试种,木姜子成活率高、长势喜人,为后续探索套种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5年,文竹村永太村民小组增加了16亩示范地,尝试在魔芋地套种木姜子。种植能手李红春带头,从种苗挑选、行距把控到分层施肥、病虫害防控,每个环节都反复试验、总结经验。“木姜子要种在魔芋行间,既不遮挡魔芋采光,又能形成天然遮阳层。”他还通过手把手教学、田间传帮带的方式,向周边群众分享种植技巧,逐步打消大家的顾虑,让更多农户从被动跟种转向主动参与。
实践证明,套种模式效益显著:每亩综合收益较单一种植魔芋或木姜子提高30%,直接带动参与农户户均年收入增长数千元。曾持观望态度的村民钟大姐,看着示范地的好收成,主动将自家3亩魔芋地改成套种田,她笑着说:“以前怕技术不行、怕不赚钱,现在有人手把手教,心里踏实。”
更让农户省心的是,这种模式还能降成本、护生态——两种作物共生可抑制杂草滋生、减少病虫害,除草、农药等投入比单种一种作物减少近20%,化肥使用量也随之降低,既保护了土壤质量,又实现了“增收”与“护绿”的双赢。
随着愿意参与的农户越来越多,凤山镇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为纽带,织密产业发展网,推动套种模式向其他村组延伸,持续扩大种植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