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臧灵 通讯员 李兴盛)“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普洱市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抓住历史机遇,把握时代命脉,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用勤劳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三农”发展乐章,描绘出一幅幅农民幸福生活的美丽画卷。
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5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9%,增速居全省第一位,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各产业产值呈现增长态势,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7元,同比增长6.3%;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9.15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全省排名第一……一个个鲜活的数字印证着普洱市一步一步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繁荣景象。
聚焦“国之大者”守住发展底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普洱市围绕“责任、面积、主体、地块、品种、措施”六个方面,全力抓好粮油生产,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22.48万亩、总产量125.7万吨,分别增长0.09%、0.97%,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单产均创历史新高。油料播种面积23.51万亩,产量2.96万吨,同比增长9.5%,超额完成省级任务。
普洱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一块、成一块”,长期稳定发挥效益。2024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8.32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9.77万亩。全面完成思茅区、江城县、孟连县、澜沧县、西盟县5个县(区)土壤普查工作。开展撂荒耕地排查整治,复耕复种撂荒地1.81万亩,组织3轮“大棚房”督促检查,全面整改完成“大棚房”存量问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普洱市采取品种“选、育、引、繁、制、推”措施,全面提高农作物尤其是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2025年上半年,全市共备案“两杂”种子5233.6吨,备案品种836个,比上年同期增加8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普洱综合试验站针对所在产区存在的产业科技问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市玉米种植面积由2021年的294.45万亩增至2024年的337.24万亩,增幅14.5%;单产从248.9公斤提升至264.6公斤,增长6.3%。
聚焦产业优势深耕特色集群
普洱市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结构、提品质、增产量、扩规模,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工作推进中,聚焦“1+3+12”特色优势产业的全链条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基地化、标准化、市场化、集群化发展。
作好特色产业文章,截至2024年,牛油果种植面积达14.51万亩,投产达2.7万亩,农业产值3.67亿元;天然橡胶开割面积120.37万亩,农业产值14.58亿元;甘蔗种植面积85.16万亩,实现农业产值14.25亿元;累计收购烤烟105万担,实现烟农售烟收入17.74亿元;以甜龙竹为代表的食用竹笋种植面积达12.3万亩,实现农业产值2.84亿元。
花卉、水果、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发展稳中有升。目前,全市中药材GAP基地面积达12494亩,占云南省总面积24483亩的51.03%。全市水果产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小浆果产业快速发展,2025年上半年,全市水果总产量56.8万吨,同比增长7.7%;实现农业产值32.1亿元,同比增长1.6%。新植水果种类包括蓝莓、人参果等17个果品。
普洱市聚焦普洱茶、精品咖啡等优势产业,提高基地化规模和水平,打造“绿色食品牌”。目前,全市茶叶综合产值达469亿元,中国有机茶认证基地面积67.2万亩,获有机认证企业数、面积和证书数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普洱咖啡生豆精品率达46.15%,咖啡产业综合产值在3年间增长了3倍多。
聚焦乡村建设提升人居环境
普洱市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坚持科学规划设计、系统谋划推进、专业种植管护,统筹整合各部门、各县(区)资源力量,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保护优先、留住乡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基本原则,加快推进绿美乡村建设,不断提升村容村貌,建设生态、文明、富裕、美丽的新农村。
普洱市在各村寨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动员村民在自家房前屋后和庭院种植果树、花卉、蔬菜,打造各具特色的“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同时,将绿美村庄建设和管理纳入村规民约,发动并引导当地村民开展经常性村庄清洁和建设活动,使村庄环境从“点”到“面”、由“面”到“里”全面改善。
2024年,启动“示范村”建设33个、“提升村”建设1144个;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生活污水治理率、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分别达77.9%、63.14%、94.73%,三项指标均高于省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市累计完成30个省级绿美乡(镇)、38个省级绿美村庄和3600个县级绿美村庄建设。
青山叠翠,沃野流金;产业腾飞,民生富庶。面向未来,普洱市加速朝着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富民强村与乡村文明相互融合、基层建设和治理创新同步提升的乡村振兴之路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