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云南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
会上,省委书记王宁强调,要按照“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特色发展、治理有效”的总体思路,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10月11日,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周灿 摄
如何围绕这一总体思路,走好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王宁为大家明思路、划重点,强调要抓好优化城市体系、推动产城融合、加快房地产发展、推进城市更新、城市绿化美化、城市治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7件事。
这7件事
既是环环相扣的“组合拳”
更是系统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
“路线图”
抓城市工作,首先是布好局。
国家给云南明确“一圈一群两翼一带”的布局,即:昆明都市圈、滇中城市群、滇西城镇群和滇东北城镇群、沿边城镇带,这是我省城市体系的主要架构。
要围绕这一架构,通过昆明都市圈,拉动滇中城市群;通过滇中城市群,带动全省城镇化。
——做强以昆明都市圈为龙头的滇中城市群。要推动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研发中心、商务会展等功能,向昆明都市圈聚集。明年,渝昆高铁将建成通车,要抓住机遇、提前布局,加强滇中城市群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动发展。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城镇化,不是把人都集中到大城市。特别是对于云南来说,县域的城镇化尤为重要。
每个县城都可以通过做强产业,加速城镇化进程。要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文旅名县、口岸强县。各部门要统筹资金,加大对县城发展投入。州县党委和政府要理清思路、找准定位、细化措施,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加快我省的城镇化步伐。
——加快以边境州(市)为重点的沿边城镇带发展。要以边境县城、边境重点乡镇,以及口岸、园区为支点,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在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的基础上,着力构建村、镇、城和口岸、园区协同发展的强边固防新格局。
城市的发展,就业是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提高城市就业吸纳能力。
——做强园区主阵地。要实施园区产业发展行动,构建跨行政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加强产业链协作。
比如,昆明市与上海合作共建沪滇临港科技城,迪庆藏族自治州与昆明市合作在科技城内建设香格里拉“飞地园区”。这样的做法,既能促进产业集聚,又能实现资源互补。
——发展地方优势产业。每个县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都有条件把农产品精深加工、旅游旅居、康养、生物医药等产业做起来。
——培育城乡消费新业态。消费旺、人气足,服务业就强,就有充分就业,城市就有活力。
比如,昆明市持续打造108公里的滇池绿道,其中40多公里布局了业态,成了一条充满活力的“绿道经济带”。以城带乡、以乡旺城,盘活了资源、带动了消费、保护了环境。
房地产业链条长,关联建筑、建材、家电、家居等几十个行业。未来3年、5年,我省房地产市场还有很大空间。
首先,我省房地产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省外到云南买房的人越来越多。其次,城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规律,我省住房的刚需和改善性需求还有很大空间。
今年以来,我省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投资和销售面积的增速,均高于全国8个百分点以上。各地区各部门要抓住机遇、主动谋划、深挖潜力,加快推动房地产发展。重点从3个方面发力:
——要抓精准供给。什么样的房子好卖,就建什么样的房子。比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抓住客户需求,开发了候鸟型、疗养型等旅居康养住房,大部分都是小户型,很受欢迎。
——要有促销政策。政策不在多,关键是管用,能加快卖房。比如,昆明市去年底出台了28条措施,从发放房票、用地、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今年以来,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了10.2%,效果很好。
——要搞宣传推介。比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开展“线上+线下”展销活动,8天时间,就卖了353套、成交额3个亿。政府搭台、企业联动,瞄准客群、精准营销,把“好房子”好在哪儿具象化,吸引更多人来云南买房。
城市更新,是扩大内需、拉动投资、促进增收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国家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云南省更新改造需求很大。
要编制全省城市更新“十五五”专项规划,各州市、各县要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城市更新。
以曲靖市麒麟区西门街片区的城市更新项目为例,去年,这个有600多年历史的老街区,创新思路、整合资源,走出了一条微改造、高质效、可持续的城市更新路子。
从这个案例的成功实践看,微改造、植入业态、注重效益3个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城市更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干什么,原住户干什么,商户干什么,都要有统筹、有明确的定位,发挥各方的作用,共同开展改造。
这是云南最有基础、最有条件,最应该做的事。
云南的城市卫生和绿化是超前的,走在了全国前列。
这件事,要持续抓下去,让云南的每一座城市都更加美丽。工作中,要抓住2个重点:
——抓绿化。云南树很多,但大多在山上,房前屋后、道路两旁、街区社区的绿化还不够。
以大理市为例,他们通过见缝插绿、拆墙透绿、长效护绿的做法,用三年时间补种树木30多万棵,绿化面积近120万平方米,情况大变样。
——抓治污。农村污水治理中,云南大力推广“大三格”“小三格”,处理率从2020年的27%,提高到2024年的57%,今年9月达61.8%,花小钱办大事,效果很好。
城市的“两污”治理,也要善于改革创新。像昆明市,今年以来,开展供排水一体化改革,统一运营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解决多头管的问题,争取专项债券支持,提高了治污效率。
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探索更多适合自己的“招数”。
城市发展,既要抓好建设,更要抓好治理。各地区各部门要创新理念、模式和手段,加强管理、综合施策、守牢底线,让广大市民安居乐业。
——推动城市智慧治理。比如,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运用智慧化技术,整合公安、交通等部门数据,建设管交通的、便民服务的两个平台,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各地区要结合实际、主动探索。
——发动群众参与治理。人民城市,靠人民建设,也要靠人民治理。比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太平街道,组织党员先锋队、巾帼保洁队、群众护绿队等多支队伍,定期开展治安巡逻、河道清淤、垃圾清运等,效果就很不错。各地要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把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等力量组织起来,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
——强化城市安全治理。安全是一座城市的底线。各地要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常态化排查化解矛盾风险;要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守牢意识形态阵地;要实施好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守护好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防震方面,云南省率先在学校、医院等建筑中,使用减隔震技术,建成9700多栋、居全国前列。这件事做得好,要持续抓。
党的领导,是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根本保证和最大优势。工作中,要把握好两条:
一条是,构建省负总责、城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省负总责,就是省委、省政府要担负起主体责任,抓方向、抓大事、抓决策。城市抓落实,关键在州县两级,要具体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项任务。各级住建、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要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另一条是,培养一支懂城市、会管理、有情怀的干部队伍。建设好一座城市,管理好一座城市,并不难,关键是用不用心。作为市委书记、市长,县委书记、县长,要经常到大街小巷去走一走、看一看,哪个老旧小区还没改造,哪里需要种树,哪里交通不畅,哪里的管网要补,都要用心去了解,一件一件安排落实,像“绣花”一样,“绣”出城市生活美丽画卷。
抓好这7件事,最终的目标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城市体系是前提基础,产城融合是动力所在,房地产业是关键一环,城市更新是重要抓手,绿化美化是发展底色,城市治理是工作重心。这7件事,相互联系、有机统一。
从晨光中的市井喧嚣,到夜幕下的璀璨灯火,城市始终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地需因地制宜、实干奋斗,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开辟城市工作新局面,努力建成一座座现代化人民城市。
设计:鲍子仟
转自:云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