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
这幅画到底要怎么绣?
关键就是三根“针”
这第一根针,叫“以人为本”,绣出城市的“温度”。眼下云南在全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曲靖麒麟区的西门街片区就是个成功案例,一个600多年的老街,通过“微改造”,既通了管网、修缮了道路,又留住了乡愁。更妙的是,政府仅仅投了1.6亿,却撬动了10个亿的投资,家门口的咖啡店、文创店火了起来,老百姓的资产、房租等收益,比改造前上涨了5倍多。这背后,就是“绣花”般的为民情怀——一针一线,都绣在了群众的需求上。
这第二根针,叫“生态为底”,绣出城市的“绿色”。会议特别点赞昆明的滇池绿道,不只是一条生态绿道,更是一条“绿道经济带”。它把43个湿地公园、46个自然村串珠成链,通过举办咖啡节、音乐周,培育消费新业态,去年营收5.4个亿,带动沿线村民户均增收四五万。这就是把“绿水青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这第三根针,叫“产业为基”,绣出城市的“活力”。城市要让人留下来,关键得有产业、有就业。怒江州兰坪县有家女装企业,3年不到时间,就从小微企业升格成了规上企业,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它为170多名妇女量身定制了“妈妈岗”,上班时间灵活,还提供托育服务,所以被当地人亲切地叫作“妈妈工厂”。
会上公布的一组数据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目前云南每三套卖出的房子里,就有一套是省外朋友购买的。这说明,云南“宜居生活”的品牌已经越叫越响。
云南的城市化,走的是一条有温度、有颜值、有活力的特色之路。尊重每一个市民的幸福感,珍惜每一方蓝天绿水,也致力于激发每一个产业的潜能。这幅“城市画卷”正在精心绣制,让我们拭目以待!
撰文:陈睿
主播:樊亦涵
转自:云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