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云资讯 >> 澜沧 >> 正文



深植民间沃土方得文旅长青——从普洱实践看文化本真性的当代价值



来源:《普洱日报》  时间:2025/10/16/ 10:01 点击:




当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民小组的拉祜族群众用吉他弹唱着祖辈流传的歌曲,当西盟佤族自治县的木鼓声与游客的欢呼声在村寨广场共鸣,当景迈山的茶农带着客人采春茶并讲述茶马古道的故事,普洱市的文旅实践正生动诠释着一个朴素真理:只有深深扎根于民间土壤的文化,才能让文旅产业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在当下文旅市场“表演化”“同质化”“功利化”现象频现的背景下,普洱市以民族民间文化为根基的发展路径,为行业提供了极具启示意义的样本。

一、普洱实践:让民间文化成为文旅发展的源头活水

在传承中创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澜沧县老达保村民小组将拉祜族摆舞、芦笙舞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村民组成的表演队既保留“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原生态特质,又创新推出《快乐拉祜》等作品,村民既是表演者也是受益者,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0万元,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增收的良性循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曼海村则依托哈尼族竹编、陶艺等非遗项目,打造沉浸式研学基地,游客可亲手制作陶杯、体验刺绣,2025年上半年接待研学团队超200批次,成为“非遗+乡村振兴”的典范。

在参与中共享,让民俗节庆“火”起来。普洱市的民族节庆始终保持“民间主办、群众主角”的鲜明特色。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引导、民间组织”的办节模式,节庆期间的“抹黑脸”祝福、长街宴等活动均由当地哈尼族群众自发组织,游客不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

在融合中发展,让文化资源“实”起来。普洱市创新推出“村民+合作社+平台企业”的合作模式,确保文化收益惠及于民。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紫马街依托彝族黑古陶非遗,成立合作社带动300余户村民就业,开发的茶具、饰品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800万元;景迈山通过茶旅融合,组织茶农为游客提供采茶、制茶体验,带动周边村寨民宿入住率常年保持在85%以上,茶农人均年收入增长至4.2万元。这种“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闭环,正是民间文化生命力的最佳佐证。

二、反面镜鉴:当文化沦为“表演道具”的行业困局

“表演化”文旅项目:失真的文化秀场。部分地区为追求短期效益,将民族文化简化为程式化的表演。某古镇为吸引游客,将原本只在重大节庆举行的傣族泼水节改为“每日三场”的商业演出,村民被迫穿着民族服饰重复机械动作,游客则在“打卡式泼水”后迅速离去,既未理解水文化的祈福内涵,更未与当地群众产生互动。这种“文化快餐”式的体验,导致游客满意度持续下滑,最终因入不敷出而停办。

“自说自话”的宣传怪圈:错位的供需关系。一些地方政府或企业在宣传中陷入“自我中心”误区。某历史文化名城耗费千万元打造的“古城灯光秀”,宣传内容充斥着抽象的“文化符号”和领导致辞,却未介绍游客关心的开放时间、互动项目等实用信息。社交媒体上,游客吐槽“除了拍照别无体验”“宣传片比实景美十倍”,导致项目开业半年后日均客流量不足预期的三成。更有甚者,为制造“网红效应”,刻意编造“千年古村”“神秘民俗”等虚假概念,被曝光后不仅损害地方信誉,更让真正的民间文化蒙尘。

三、回归本源:文旅融合的“民间性”路径思考

普洱的成功与反面案例的教训,共同指向文旅发展的核心命题——文化的生命力在民间,文旅的落脚点在大众。要实现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从三个维度重构“民间性”根基。

在文化保护上,坚持“活态传承”而非“标本展示”。普洱市的经验表明,最有效的保护是让文化在使用中传承。比如,建立“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遗产传承人+村民+研究者”的保护体系,支持老达保村拉祜族音乐、永俄寨佤族织锦等传统技艺在家庭、村寨中自然延续。同时,通过“非遗工坊”“大师工作室”等载体,让年轻人看到文化传承的经济价值,形成“传习有其人、传承有其路”的良性生态。

在产品设计上,追求“主客共享”而非“单向展示”。文旅项目应摒弃“我演你看”的思维,转向“共同创造”的模式。可借鉴普洱“研学旅行”的设计理念,让游客深度参与民间生活。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能让游客获得真实的文化感知,更能促进民间文化在交流中创新,形成“游客带进来、文化传出去”的双向流动。

在宣传推广上,注重“需求导向”而非“自我表达”。好的宣传应是“大众语言”与“文化内涵”的统一。普洱在“茶马古道”的宣传中,不只是展示“马帮故事”的宏大叙事,更通过“重走茶马古道”徒步路线、“马帮菜肴”美食地图等具体产品,让游客感知文化的温度。反观当下某些宣传,过度依赖“高大上”的概念包装,却忽视游客对“怎么玩、吃什么、体验什么”的基本需求,最终陷入“自嗨式传播”的困境。

从澜沧老达保的吉他声到西盟木鼓节的呐喊,从曼海村的研学课堂到景迈山的古茶林,这些鲜活的实践印证着民间文化不是文旅产业的点缀,而是灵魂所在;大众需求不是需要迎合的负担,而是创新的方向。唯有尊重文化的本真性、激发民间的创造力、回应大众的期待值,才能让文旅产业真正扎根大地,生长出抵御风浪的深根与荫蔽时代的茂叶。这既是普洱给予我们的启示,也是文旅融合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普洱学院融媒体中心 梁荔)






上一篇:【金秋绘丰景 多彩农耕谱新章】澜沧县:红 ... 下一篇:【决胜“十四五”迈上新台阶】澜沧县全力打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