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近年来,普洱市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大抓基层治理。在实践中,普洱市积极探索创新,通过三级综治中心、“周三说事日”等形式,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实现了从“难点村”到“样板村”的华丽转身。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也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普洱日报讯(记者 张珂嘉/文 江城县公安局/图)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康平镇勐康村,有一个全瑶族聚居的村寨——甘蔗园村民小组。这个边境村寨曾存在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社会矛盾频发等问题。如今,在江城县公安局与多部门联动的治理实践下,这里已实现从“难点村”到“样板村”的华丽转变,成为边境线上一颗璀璨明珠。
从江城县城出发,沿蜿蜒盘山公路向东南行驶33公里,穿过层层橡胶林与青绿茶园,便抵达藏在群山褶皱里的甘蔗园村民小组。眼前是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甘蔗田,宽敞整洁的村道,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
公安下沉破题: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治理”
这个有126户618人的村寨,村民世代以种植甘蔗、橡胶、茶叶为生,保留着民族传统习俗。然而,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也让基层治理面临特殊挑战;同时,村内老旧房屋密集,消防通道狭窄、器材短缺,潜藏消防安全风险等。
“不能让难点困住村寨,更不能让村民丢了安全感。”2024年5月,江城县公安局抽调骨干入驻甘蔗园村民小组,并与多部门联合成立“江城县边境基层治理甘蔗园小组”,旨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群众需求。
工作组初到村寨时,村民心里犯嘀咕:“警察来村里,莫不是为了抓坏人?”面对顾虑,工作组没有急于推进工作,而是先“沉下身子”融入村寨——跟着村民采茶、割胶,用瑶族方言拉家常,倾听“山路难走绕远路”“办个证件跑断腿”“邻里吵架没人劝”等烦心事。
短短几个月,工作组摸清了村寨“痛点”,随后从“平安建设、矛盾化解、民生服务”三个维度精准发力。
在平安建设上,工作组联合村“两委”争取资金,在村寨主要路口、公共活动场所及边境小道安装高清监控,实现“重点区域无死角覆盖”;组建由民警、瑶族老党员、村民志愿者组成的“联防队”,沿2.5公里边境小道巡查,有效防范非法入境、盗窃等行为。
在矛盾化解上,工作组深知民族村寨的矛盾,得用民族的法子解。他们邀请熟悉瑶族习俗与汉语的村民参与调解,民警用“汉语+瑶语”双语沟通,让政策解释更接地气。据统计,自工作组开展工作以来,处理矛盾纠纷23起,调解成功率100%,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在民生服务上,工作组把“便民”二字刻入行动。针对老年群体办证难题,逐户为60岁以上老人办理身份证与居住证,实现老人足不出户,证件送上门;联动医疗部门为村民免费提供体检、血压测量等服务;推动建成篮球场、排球场等运动场地,配齐文体器材,协助组建文艺舞蹈队,让村寨文化生活焕发活力。
边境村寨蜕变:变“难点村”为“样板村”
如今走进甘蔗园村民小组,曾经的治理难点痕迹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平安、和谐、富足的边境乡村新图景。
村内水泥路平整宽阔,文化广场上,新安装的健身器材、儿童滑梯成了村民的“休闲宝地”。清晨,老人们在这里打太极、跳广场舞;傍晚,孩子们追逐嬉戏,笑声清脆,民警偶尔也会加入,跟着村民学跳瑶族长鼓舞,欢快的鼓点与笑声洒满整个广场。
“以前村里偶尔有小偷小摸,现在没听说过谁家丢东西;以前有矛盾没人管,现在调解人员一叫就到;以前办个身份证要跑县城,现在民警上门来办;以前赚钱路子少,现在不仅能在家门口种地、出租土地,出去打工也有工作组帮着联系……”说起村寨的变化,村民邓荣生掰着手指细数,脸上满是笑容。
增收路上,工作组始终主动作为:一方面积极对接务工资源,为村民牵线搭桥联系外出务工岗位,带动有意愿的村民走出村寨增收;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本地产业潜力,引导村民发展茶叶、玉米、甘蔗种植,让土地产出更多价值,帮村民找到更多“生财路”。2024年以来,甘蔗园村民小组实现零刑事案件、零治安案件、零矛盾上交,村民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达99%。随着交通条件改善与增收渠道拓宽,村民年均收入较两年前提升15%。
更为可喜的是,治理成效不仅体现在平安与增收上,更点燃了村民参与村寨建设的热情。如今,村民们主动组成环境整治队,定期清扫道路、清理垃圾;老人们手把手教年轻人跳长鼓舞、唱瑶族山歌,让民族文化代代相传;不少年轻小伙主动申请参与巡村,用脚步守护家乡平安。
从“难点村”到“样板村”,甘蔗园村民小组的蜕变,是江城县公安局与多部门联合深耕基层治理、破解边境村寨发展难题的生动实践。这种凝聚着平安、幸福与希望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正沿着江城边境线徐徐铺展,为更多边境村寨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江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