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普洱大地处处唱响丰收的欢歌。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邻里互助与产业示范相得益彰。农业机械化的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奏响了高效丰收的序曲;“亲戚经济”的温情互助,让特色种植之路越走越宽;古法新米的清香与现代生态理念的融合,让农耕文明焕发新生。普洱的丰收季,不仅是粮食安全的坚实注脚,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普洱网讯(通讯员 李梦思 罗昆红)金秋时节,走进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公榔村,漫山的澳洲坚果林郁郁葱葱,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林间地头,农户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摘;收购站点,车辆络绎不绝,一袋袋坚果堆成小山,呈现出一派产销两旺的繁忙景象。
丰收景象的背后,是一个敢闯敢试的奋斗故事。1998年,时任公榔咖啡厂厂长的周庆云率先引进800株澳洲坚果树苗,创新尝试“坚果+咖啡”套种模式,成功实现“一块双收”。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种植队伍。如今,全村9个村民小组73户农户种植坚果面积达1100亩,坚果已成为全村特色支柱产业和村民致富的“金果果”。
“今年产量高,收购价也稳定,每公斤能卖7.5元。”村民周建祥一边清点货款,一边笑着说:“今天我家卖了6000公斤坚果,收入大约4.5万元。”一旁正在搬运坚果的村民周绍贤也高兴地表示:“我家种了9亩坚果,今年预计能收4100多公斤,能增收3万多元。靠着坚果产业,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今年雨水充沛,公榔村的坚果颗粒饱满、品质上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一位正在现场忙碌的收购商指着身旁堆成小山的坚果说,“我们已收购60吨,将继续加大收购力度。”
从1998年的800株树苗,到如今1100亩产业林;从个人的先行先试,到整村推进的致富实践——二十余年来,公榔村以一颗小小的坚果,蹚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实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