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首发经济 发展新型消费
9月25日,市政协召开网络协商会议,邀请部分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齐聚“云端”,围绕“推动‘首发经济’发展新型消费”主题议政建言、凝聚共识。会上,李应华委员介绍了墨江“节庆引流+农文旅融合”是实践经验;李其恒委员建议借鉴上海“首发经济”成熟经验,通过联名首发、季节限定、首店首展等方式,构建“首发品牌+普洱特色”双轨发展模式;刘钊委员倡导以“旅游护照”、民族音乐会、体育赛事等多维融合方式,打造普洱独特的文旅消费场景;易凯枫委员建议以融媒赋能助力“普洱非遗美食首发”;刘珉源委员建议打造“普洱·首发茶周”,设跨部门首发经济专班与“一窗受理”;企业家代表阿朵故烈提出“非遗+茶咖”联名开发路径,推动彝族刺绣、傣族金水漏印非遗技艺融入文创首发。现将发言摘登如下:
●省级非遗项目大帮腔代表性传承人 阿朵故烈
首发经济的核心在于通过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新体验的首次呈现,创造市场热点,激发消费欲望,引领消费潮流。其关键在于“新”与“特”——新颖的理念、独特的内容、差异化的体验。将非遗元素融入首发经济,不仅赋予首发活动深厚的文化灵魂,更能避免同质化竞争,打造出真正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应该以非遗为魂、以创新为翼,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消费升级动能。
建议:一是打造“非遗+品牌”联名首发矩阵,让“绝版文化”可感知。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为IP,联合国际国内知名茶咖品牌推出茶马古道限定款产品,融合普洱茶香与咖啡风味,配套茶咖制作技艺体验包,实现“一杯茶咖读懂普洱”。邀请彝族刺绣、傣族金水漏印、佤族织锦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携手国内设计师,将非遗纹样植入高端服饰、文旅伴手礼,打造民族时尚首发季活动。
二是构建“非遗+业态”沉浸式消费圈,让“香遇世界”可体验。在思茅区规划建设“非遗文创首发街区”,引入非遗工坊等首店业态,形成“打卡即消费”的流量闭环。在北上广深杭等城市举办景迈山千年古茶林文化首展,通过复刻古茶树模型、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演绎茶马古道故事,同步首发“茶灵”盲盒、古树茶数字藏品等,实现“展览即营销”。发起征集全国乃至全世界原生态非遗音乐作品计划,打造“听得见的非遗秀场”。
三是推动“非遗+创新”转化,让“文化遗产”可传承。发起非遗艺术家驻地首发计划,建设普洱非遗数字库,挖掘民族音乐、传统技艺等资源,实现“传统文化即时交互”;推动普洱高品质非遗原创音乐走出去,将普洱独特的非遗艺术从乡村舞台推向全国性专业剧场,提升普洱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联合省内外高校设立非遗创新实验室,定向培养“非遗传承+市场营销”复合型人才,实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计划,帮助其掌握直播带货、IP运营等技能,让古老技艺焕发新风采。
四是强化保障支撑,凝聚“非遗首发”合力。参照上海首发经济白名单制度,出台普洱专项扶持政策,对非遗跨界首发项目给予相应补贴,对非遗首店落地给予相应租金减免等优惠;优化活动审批流程,实施“首发活动一次报备”制度,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将“非遗首发”纳入“绝版普洱·香遇世界”城市品牌推广体系,在央视、抖音等平台发起“普洱非遗首发季”话题,开展“跟着非遗去旅行”直播活动,打造“月月有新品、季季有爆点”的城市创新形象。推动“研发、展示、销售”全链条联动,依托普洱市创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非遗创新孵化基地,为中小品牌提供样品研发、供应链对接服务;依托“云上普洱”“你好,普洱”等平台、栏目,设立“非遗首发专区”,实现“线上种草、线下体验、线上下单”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