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首发经济 发展新型消费
9月25日,市政协召开网络协商会议,邀请部分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齐聚“云端”,围绕“推动‘首发经济’发展新型消费”主题议政建言、凝聚共识。会上,李应华委员介绍了墨江“节庆引流+农文旅融合”是实践经验;李其恒委员建议借鉴上海“首发经济”成熟经验,通过联名首发、季节限定、首店首展等方式,构建“首发品牌+普洱特色”双轨发展模式;刘钊委员倡导以“旅游护照”、民族音乐会、体育赛事等多维融合方式,打造普洱独特的文旅消费场景;易凯枫委员建议以融媒赋能助力“普洱非遗美食首发”;刘珉源委员建议打造“普洱·首发茶周”,设跨部门首发经济专班与“一窗受理”;企业家代表阿朵故烈提出“非遗+茶咖”联名开发路径,推动彝族刺绣、傣族金水漏印非遗技艺融入文创首发。现将发言摘登如下:
●市政协委员、香港新华集团西南区总经理、普洱新华国茶总经理 刘珉源
在注意力稀缺、供给同质化的当下,首发不是一场热闹的启动会,而是一套把“第一次体验”变成“长期关系”的系统工程。新华国茶的探索很清晰:用东方美学做内容,用全产业链做底座,用数字工具做留存,让新品、场景和叙事捆绑出现,形成可复制的增长路径。
一是从“活动”到“路径”,探索三段式的首发方法。第一段,在城市端以品牌体验店或商协会为平台,筛选并激活高净值兴趣人群;第二段,邀请目标客户群体走进茶山,看云海、赴森林茶会、徒步采茶、参与茶叶制作等,走进现代化工厂参观精制流程,了解标准化“大自然仓”与生物窖藏技术,直观感受“时间与茶”的关系;第三段,回到城市完成从名优茶山头到新式潮饮的品鉴与权益转化。用户在山野获得情绪记忆,在工艺与仓储过程中获得理性信任,在城市完成复购,这样的首发是“一次体验、长期关系”的起点。
二是让美学与标准化同时在线。把主题视觉、动线脚本、陈列与服务话术沉淀为物料包;把产地故事、工艺节点、仓储逻辑做成“可参观的背书”;把风味与出杯参数标准化,确保在不同城市稳定呈现。
在实操过程中也有不少难点,与一线城市相比,普洱在市级IP打造、专班机制建设、一窗受理服务、指数发布等方面尚存短板;除了资金投入之外,审批绿色通道优化、合规指引完善、城市级传播体系搭建等方面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建议:一是建IP、组专班。打造“普洱·首发茶周/景迈文化季”,设立跨部门首发经济专班,探索并联审批、周例会协调模式,形成“一个市级启动、多个场景联动”的常态化机制。
二是设置绿色通道。对临时搭建许可、食品销售许可、广告审查备案、知识产权保护等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清单承诺制”,为重点企业与重点活动设立“白名单”,确保档期,把握机会。
三是打通国际化路径。设立“普洱友谊茶”路演计划,对接国内重点商圈、文旅节庆活动与境外城市文化季,形成“国内首发、国际路演、返场加推”的闭环,并提供展陈、通关、运输的便利化支持。
四是建立标准。发布《普洱首发活动组织与合规表达指引》(含直播口径白名单、范本合同与流程清单),建立“首发活跃度指数”并按季发布,将其纳入绩效考核,表彰年度优秀案例,让经验可衡量、可传承。
五是分享经验。新华国茶愿意把“三段式体验”模式等进行开放共创,继续在景区、文博、商圈打造非标样本;推动“国际友谊茶”路演,把海外影响回流到普洱,联合政府、园区与场馆共建首发生态。
我们相信,首发经济的本质,是把“被看见”变成“被需要”,再变成“被选择”。当城市与企业形成合力,“第一次”就会不断产生复利,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