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夏雨间,普洱大地正绽放多彩民族文化:木鼓震谷、神鱼跃波、双胞欢歌、畲葩盛会、三国丢包……这些民俗节日,既是文化瑰宝,更是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当传统遇见现代,当民俗拥抱市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非遗传承,更是文化赋能发展的新图景。
《普洱日报》特别推出系列版面,带您走进普洱节庆:听佤族木鼓激荡血脉,看神鱼节激活生态经济,探双胞胎节文化密码……在这里,传统是生长的力量,节日是未来的引擎。
本期,让我们走进新米节,探寻普洱人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感受不一样的新米节。
节日由来
新米节是普洱各族群众庆祝稻谷丰收、品尝新米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各族群众开展包括请“谷魂”、祭“谷神”、吃新米等系列活动,以此来感恩自然、保佑家庭幸福、风调雨顺。
普洱网讯(西盟县融媒体中心 文/图)金秋十月,西盟佤族新米节遇上国庆中秋假期,让这个假期充满了独特的边疆风情与民族韵味。从庄严的升旗仪式到热闹的民俗盛典,从动人的音乐赛事到欢快的篝火晚会,从秀美的山水秘境到诱人的舌尖美味,西盟佤族自治县以一场场可观、可感、可品、可玩的文旅盛宴,让各族群众与八方游客共享节日喜悦,共同书写民族团结、文化传承、文旅繁荣的动人篇章。

新米节民俗焕新彩
感恩自然庆丰收
作为佤族文化的重要符号,西盟县2025年佤族新米节成为这个假期的“重头戏”。其间,江三木洛剧院广场开展了请“谷魂”、祭“谷神”、打新谷、舂新谷、吃新米等一系列民俗体验活动,让感恩自然、庆祝丰收的主题深入人心。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佤族“巴猜”便以古老的佤语吟诵祝词,拉开了迎新谷仪式的序幕。各民族代表排成整齐的队伍,从丰收的田地里依次接过水稻、小红米等,谷物在众人手中传递,象征着各民族守望相助、共享硕果的美好寓意。
随后,各族群众以“丰收乐”为主题,通过舞蹈生动还原打新谷、舂新谷的传统场景。在欢快的木鼓声中,大家围聚在竹制的舂臼旁,手持舂棒有节奏地舂打稻谷,新米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引得游客纷纷驻足体验。
“我们从成都跨越了3000多公里,特意来西盟游玩。参加了新米节活动,体验了少数民族的丰收喜悦,当地各民族团结的氛围很浓厚。”成都游客李书贤说。

“好声音”唱响时代韵
篝火晚会暖人心
新米节期间,江三木洛剧院广场灯火璀璨,第二届“西盟好声音”总决赛圆满落幕。作为新米节系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音乐盛宴吸引了全国各地15组选手参与。
如果说“好声音”是听觉的盛宴,那篝火晚会则是情感的交融。当“西盟好声音”的余音散去,佤族“巴猜”的祈福语落下,清脆的锣鼓声便唤醒全场的热情。众人合力点燃篝火,跳动的火苗将夜空染成温暖的橘色,各族群众与游客自发围成同心圆,铓锣声、木鼓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来自陕西的游客岳华已是第三次来西盟游玩,他笑道说:“每次都被这里的热情打动,新米节现场大家摆出自家农作物庆祝丰收,这种氛围特别珍贵。”

山水秘境引客来
舌尖美味醉游人
山水之外,西盟的“舌尖美味”同样让游客流连忘返。佤族鸡肉稀饭、酿肠、手抓饭、烤鱼等特色美食成为“味觉符号”。
来自四川攀枝花的游客夏吉祥和朋友围坐长桌,边吃佤族酿肠边点赞:“用料实在,香辣够味,这趟舌尖之旅太值了!”昆明游客陈雨含则对鸡肉稀饭情有独钟:“米粒细腻,鸡肉鲜嫩,配上佤族秘制沾水,一口就爱上了这座小城!”
从山水风光到美食诱惑,西盟坚持“文化为魂、生态为基、美食为媒”的理念,将佤族元素融入旅游全链条,游客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街道干净整洁,当地人热情得如家人”“不仅看到了风景,更感受到了文化的温度。”这些评价成为西盟最好的宣传名片。

体育竞技添乐趣
特色村寨展风情
假期里的西盟,不仅有文化的熏陶,更有互动的乐趣。节日期间,江三木洛广场举办了2025年佤族新米节边境特色民族民间体育比赛,吹枪、射弩、丢包、“斗鸡”(撞拐子)、开坚果等趣味赛事,吸引了本地市民和游客积极参与。
昆明游客刘和平手持战利品兴奋地说:“今天玩得太尽兴了,我参加了吹枪、射弩和丢包比赛,这是丢包赢的本地咖啡,还有射弩比赛赢的米荞。”她举起手中的特产。“这些项目简单有趣,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智慧,让人在玩乐中感受到文化的温度。”
西盟县2025年佤族新米节系列文化活动,以“庆国庆·传民俗·庆丰收·促团结”为核心,串联起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展示、农耕民俗体验、亲子互动及体育竞技五个板块,集中展现了佤族等少数民族的农耕文化与非遗魅力,实现文化传播与文旅引流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