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夏雨间,普洱大地正绽放多彩民族文化:木鼓震谷、神鱼跃波、双胞欢歌、畲葩盛会、三国丢包……这些民俗节日,既是文化瑰宝,更是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当传统遇见现代,当民俗拥抱市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非遗传承,更是文化赋能发展的新图景。
《普洱日报》特别推出系列版面,带您走进普洱节庆:听佤族木鼓激荡血脉,看神鱼节激活生态经济,探双胞胎节文化密码……在这里,传统是生长的力量,节日是未来的引擎。
本期,让我们走进新米节,探寻普洱人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感受不一样的新米节。
节日由来
新米节是普洱各族群众庆祝稻谷丰收、品尝新米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各族群众开展包括请“谷魂”、祭“谷神”、吃新米等系列活动,以此来感恩自然、保佑家庭幸福、风调雨顺。
普洱网讯(通讯员 鲁昱颖 周丽青)金秋时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上允镇的梯田里稻浪翻滚,拉祜族、佤族群众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新米节。新米节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少数民族群众敬畏自然、感恩土地的生动展示。
上允镇有着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条件。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加持下,当地稻谷产量稳定,品质持续提升。走进曼蚌村南卡河山间的梯田,拉祜族群众正在收割稻谷,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清脆的谈笑声与劳作声相互交织,构成田野间最动人的旋律。
新收的稻谷经过自然晾晒后,一部分置于火塘上轻烘慢炒,再以木臼和舂棒手工脱壳。这一延续了千年的古法工艺,最大程度锁住了新米的清香和爽滑。而在佤族村寨,新米被赋予了节庆的灵魂:一锅融合山野精华的鸡肉稀饭热气腾腾,手工舂制的软糯粑粑、风味独特的舂干巴和舂螃蟹次第摆开,最终汇聚成丰盛的手抓饭宴席。亲友们闻香而至,以最本真的方式品味大地的馈赠。
当新米的芬芳在村寨里弥漫,上允镇的少数民族同胞以丰收为纸、汗水为墨,绘就了一幅粮食安全、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交相辉映的丰收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