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粮”声一片。近年来,普洱市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让一片片稻田化作丰收沃野:良田成片、良种扎寨、良法落地、良机轰鸣,绿色防控、数字种田、单产提升协同发力,“望天田”变成“高产田”,“会种地”升级为“慧种地”。
普洱网讯(通讯员 张怡)眼下,旱地优质稻进入成熟收获期,思茅区各乡镇(街道)正有序开展实收测产。测产称量的不仅是沉甸甸的稻谷,更是思茅区以科技之力,在旱地上书写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协奏曲的扎实成果。
走进六顺镇那棵落村的旱地优质稻示范田,金色稻浪随风翻滚,沉甸甸的麦穗弯下了腰。农户操作收割机在田间穿梭,齿轮转动间,稻穗被快速切割、脱粒,饱满的稻谷倾泻而入;一旁,农业技术人员正严格按照测产规范,筛选杂质、测定水分、折算产量。经测算,这片113亩的示范田平均亩产达460公斤。
六顺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白东慧介绍,那棵落村今年共推广139亩旱地优质稻,自2022年试种以来,亩产已从最初的350公斤提升至460公斤。白东慧表示,连年提升的亩产,印证了这项技术的显著效益与推广价值。
今年,六顺镇共种植旱地优质稻3075.5亩,覆盖7个行政村。目前,测产验收已完成,平均亩产稳定在430公斤。自2021年引进试种以来,六顺镇以“品种适配+技术赋能”为核心,选用中国工程院朱有勇院士团队研发的耐旱优质品种,配套免育秧、免插秧直播栽培技术,不仅大幅减少劳动力投入,还降低了灌溉用水需求。
从“试种尝鲜”到“规模推广”,六顺镇的实践表明,山区的“旱土劣势”完全可以通过科技赋能转化为“特色农业优势”,为农业转型开辟一条“不与水田争资源”的新路径。
在倚象镇永庆村,同样是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技术人员选取代表性田块,经规范收割、脱粒、除杂质与水分测定等环节,测算出旱地优质稻亩产约400公斤。这一成果不仅得益于优良品种,更依托“农技人员包村+种植大户带动”的推广模式,让先进技术快速落地,带动农户融入产业发展,实现增产又增收。
据了解,今年倚象镇共种植旱地优质稻2021.5亩,除菠萝村外,其余各村已进入集中收获期。为保障丰收成果顺利转化,倚象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动协调晾晒场地,对接粮食收购企业与加工厂,有效拓展销售渠道。种植户们表示,今年收成好、销路稳,大家更有信心扩大规模、应用新技术,让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思茅区将发展旱地优质稻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推广“滇禾优”系列良种,落实种植补贴与示范培训等,2025年,推广种植面积达1.5万亩。这一实践有效提升了旱地粮食产能,推动农业生产从传统模式向科技引领转变,为发展山区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