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云之南的青山绿水间,普洱不仅茶韵悠长,更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民族的故事绣进时光里。千年刺绣,不再是搁浅于岁月深处的记忆,而是以青春的姿态,向新而兴。
在这片民族文化瑰宝熠熠生辉的土地上,彝绣、哈尼绣、苗绣……它们如同一部无声的史诗,正悄然走出古老的村寨,步入现代时尚的聚光灯下。它们曾面临传承断裂与市场沉寂的双重困境,如今在新时代蜕变成具有生命力的现代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文化消费的新亮点。
近年来,普洱市以政策为基、创新为路、价值为核,将刺绣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走出了一条文化保护与产业振兴的“双赢共融”之路。

普洱网讯(通讯员 王帮花 文/图)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康平镇,瑶族刺绣这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传统技艺,正通过一群绣娘的坚守与传承,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
瑶族刺绣的图案多取材于自然生灵与民族传说,色彩浓郁鲜明,针法灵动细腻,每一件绣品都凝聚着瑶族人民的独特审美与智慧。康平镇多数瑶族妇女都掌握着这门技艺,她们中既有年长者,坚守着最传统的针法;也有年轻一代,用新式机器融入新的创意。瑶家山村上新山村民小组的妇女们,常聚在一起“切磋”针法,她们手中绣出的服饰、包包等物件,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瑶家山村上新山村民小组的绣娘张梅指着琳琅满目的绣品说:“客户寄布料过来后,我加工一个小包是30元,做一件刺绣衣服是120元,单独售卖成品小包是100元……勤快的绣娘,一年能增收一万多元。”灵活的“来料加工+成品销售”模式,让传统技艺转化为真金白银。
一针一线,绣出文化传承的韧劲;千丝万缕,织就乡村振兴的蓝图。江城县康平镇的瑶族绣娘们,在经纬交错间书写着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交融共生的崭新篇章。这方寸之间的五彩世界,不仅闪耀着民族文化的自信光芒,更铺就了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锦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