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资讯
时政
热点
问政
公告
时评
党建
视觉
直播
专题
策划


当前位置:普洱网首页 >> 专题库 >> 文化中国行 >> 正文



【千年民族刺绣向新而兴】王沉:“衣”脉相承让传统服饰“潮”起来


来源:《普洱日报》  时间:2025/11/05/ 10:33 点击:




在彩云之南的青山绿水间,普洱不仅茶韵悠长,更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民族的故事绣进时光里。千年刺绣,不再是搁浅于岁月深处的记忆,而是以青春的姿态,向新而兴。

在这片民族文化瑰宝熠熠生辉的土地上,彝绣、哈尼绣、苗绣……它们如同一部无声的史诗,正悄然走出古老的村寨,步入现代时尚的聚光灯下。它们曾面临传承断裂与市场沉寂的双重困境,如今在新时代蜕变成具有生命力的现代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文化消费的新亮点。

近年来,普洱市以政策为基、创新为路、价值为核,将刺绣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走出了一条文化保护与产业振兴的“双赢共融”之路。

普洱网讯(通讯员  徐椿黠  李佳佳  文/图)近年来,在思茅区举行的一场场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热闹市集中,一个充满着哈尼风情的小摊总能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摊位上展示的绣有哈尼纹样的文创产品和经过改良创新的哈尼服饰,均出自一位名叫王沉的哈尼族“阿布”(姑娘)及其创立的品牌“沉衣”。王沉从哈尼族的传统服饰中汲取灵感,使古老的刺绣焕发时尚光彩,让民族服饰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王沉与民族服饰的缘分,早在童年时期便已悄然萌芽。“小时候,我常在妈妈的缝纫机旁,看她为家人缝制衣物。我就捡起碎布,模仿妈妈的样子,一针一线地为布娃娃制作小衣服。”王沉回忆道。

这份对手工与服饰的热情,从童年延续至成年,最终成为她投身民族服饰设计与传承的动力。尽管大学时选择了法律专业,但她对服装的热爱始终未减,甚至通过修读双学位的方式,默默坚守这份兴趣。最终,她回归文化本源,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沉衣”。

王沉曾在西双版纳州经营民宿,同时设计与制作民族服饰。“普洱同样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但哈尼族服饰中蕴含的审美与智慧,却鲜为人知。”2023年,王沉毅然关闭了西双版纳的店铺,回到家乡思茅区。

创业初期,资金有限,她亲自担任模特,为品牌代言,坚定地迈出第一步。经过不断地学习与钻研,王沉掌握了丰富的刺绣和服饰搭配技巧。她不再满足于制作传统哈尼族服饰,而是专注于服饰的改良与创新,力求将传统服饰之美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

店铺主打哈尼族阿卡支系的服饰,从纹样到工艺都严格遵循传统刺绣。然而,王沉并不局限于“复刻”,她巧妙地将现代时装剪裁融入传统元素,将服饰改良为日常可穿的T恤、连衣裙等,使其既能在节日盛典和秀场中闪耀,也能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

如今,“沉衣”的产品已覆盖全年龄段,品类也从服装拓展至领带、运动鞋等。王沉始终倡导用现代配饰搭配民族服饰,使民族风格更休闲,也让传统之美自然融入日常生活。

“我们的每一款服饰,从设计到成品均由团队自主完成,并实现批量生产。有人认为民族服饰必须全程手工定制才够纯粹,但我坚信,真正的传承不在于独享,而在于共享。”每一张原创设计图稿上的纹样、配色等细节,都凝聚着王沉的智慧与心血。

王沉将民族文化深深融入服装,针线交织间展现了她的理念与初心。下一步,她计划将民族故事绣于衣物之上,开发更多日常服饰与用品。同时,巧妙结合普洱咖啡与普洱茶文化,推出系列文创产品,让服饰和物品讲述故事、传递温度。

“我希望每一位遇见‘沉衣’的人,不仅是在穿一件衣服,而是成为文化的传承者。”从“一件衣服”的初心,到“一个品牌”的梦想,再到“一种文化”的传递,王沉用针线连接起传统与现代,让哈尼族的美,自信地走进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那些源自哈尼族世代传承的配色与图案,在王沉手中焕发新生,成为可触摸、可穿着、可讲述的当代语言。






上一篇: 下一篇:【千年民族刺绣向新而兴】江城县康平镇:瑶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普洱网投稿: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茶苑路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2532015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40004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3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普洱网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