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活力之源。从“人找岗”到“岗找人”,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培育,一项项精准服务掷地有声,一条条产业新赛道加速成型,一批批创业者在沃土中拔节生长。近年来,普洱市始终把稳就业、促增收作为重中之重,以产业为基、以技能为翼、以服务为桥,积极探索特色就业创业模式,持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完善全链条就业创业帮扶服务,让群众端稳“饭碗”,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有机茶科技小院的学生在普洱祖祥高山茶园进行实验。
普洱网讯(通讯员 陶俊蓉 鲁海杨 文/图)近年来,思茅区充分发挥普洱茶、普洱咖啡等资源优势,增加大量城镇就业岗位,推动城镇化进程。
思茅区通过打造“祖祥茶业5G智慧茶园+云上工厂项目”,实现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理。同时,与高校深度合作,共建云南省首个有机茶科技小院,精准破解茶叶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有力推动茶叶产业在品质与工艺上的全面升级。在转型中,不仅催生了茶园管理技术员、茶叶加工品控师、专业茶叶质检员等新型技术岗位,也带动了电商运营、直播销售、品牌策划等多元就业机会,为思茅区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人才支撑。
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天武介绍:“公司一线员工主要来自周边村民,新增岗位优先招聘本地毕业大学生和返乡技术人员,并提供专业技术培训。目前,公司已稳定带动300多名村民和10多名大学生就业,不仅留住了本地人才,也吸引了外地专业人才,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
劳务品牌与创业生态共振,撑起城镇就业“大平台”。近年来,思茅区紧跟生态咖啡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普洱咖啡师”劳务品牌,实现品牌引领。“普洱咖啡师”劳务品牌依托“一基地、一中心、一街区”综合服务平台,系统整合知识传播、技能培训、见习实习与创业孵化等功能,全面打通咖啡产业“从种子到杯子”的全链条就业创业路径。平台不仅深耕咖啡主业,更辐射至文创、文旅及人才培育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产业带动就业、就业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已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创业27.43万人,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个生动的创业故事正在上演,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就业空间不断涌现。位于思茅区月光小区的“大院1955”创业社区便是“普洱咖啡师”劳务品牌赋能创业、带动就业的集中展示窗口。
思茅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龙江说:“目前,‘大院1955’创业社区已成功孵化多家由年轻人主理的咖啡工作室、文创小店和电商直播团队。他们精研咖啡技艺,融合品牌文化与现代营销,形成集产品研发、体验消费、线上推广于一体的微型生态圈,直接带动百余人实现高质量就业与自主创业。”
为全面提升咖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实操能力,加快培育符合行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思茅区持续加大咖啡产业培训体系建设力度,在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多措并举,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持续加大对咖啡行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整合培训资源,面向广大从业者、创业者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专业培训。课程涵盖种植、烘焙、杯测、冲煮及门店运营等全链条内容,通过‘培训+就业’‘培训+创业’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提升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今年已经培训了400余人,还将培训900余人。”龙江表示。
劳务品牌的诞生可以优化咖啡行业的多元性,提高咖啡从业者的专业性,让更多咖啡爱好者到思茅区就业、创业,为地方咖啡产业持续注入活力。
“绝不能让父辈的咖啡事业断送在我们手中。野鸭塘河谷咖啡庄园通过开展咖啡研学、亲子游学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和人才,展现了普洱咖啡的魅力。目前已有4家外拓门店,咖啡师均由本地自主培养。我们正努力将‘普洱咖啡师’打造成一张专业、有情怀的名片,吸引更多年轻人留在家乡、建设家乡。”谈到未来的发展,野鸭塘河谷咖啡门店副总经理卢健康信心满满。
近年来,思茅区以茶咖为媒,不断拓展就业空间、优化人才结构。通过打造“普洱咖啡师”等劳务品牌,建设产业培训体系,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创造了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有效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在茶咖双驱、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下,思茅区城镇化进程显著提速,城镇化率已达80.47%,走出了一条以产业聚人才、以就业促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