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群众充分利用“冬闲田”,通过种植烟后作物、发展冬季农业,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闲”变“农忙”,“闲田”成了“增收田”。

普洱网讯(通讯员 李丽琼 文/图)近日,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磨黑镇庆明村的烟田里一派忙碌景象。农户们正穿梭田间立杆搭架,为新一轮的丰收打下基础。
曾经随烤烟季结束而闲置的土地,如今正以“一季两收”的模式,奏响产业增收新曲。“烤烟刚收完就种无丝豆,农时一点没耽误。这苗栽下去才半个多月就这么‘精神’,两个月后采收又能多挣一笔!”农户韦元望着长势喜人的豆苗,眼里满是期待。
眼下正值无丝豆种植的黄金期,烟田里随处可见农户忙碌的身影。针对种苗间距、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片区技术员随时提供指导。“以前没种过无丝豆,总担心种不好。现在有技术人员手把手教,心里踏实多了。”韦元说,他家20亩烟地已全部种上无丝豆,预计能额外增收8万余元。
近年来,磨黑镇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积极探索“烤烟+N”轮作模式。烤烟采收后,引导农户接茬种植无丝豆,既充分利用了烟田余肥和现有灌溉设施,又发挥了无丝豆生长期短、管理简便、市场需求稳定的优势。这一模式将“一季闲”变为“四季忙”,有效缓解了经济作物与烤烟“争地”的矛盾,拓宽了烟农增收渠道。
目前,磨黑镇已有60%的烟农参与“烟豆轮作”,无丝豆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接下来,我们将持续跟踪苗情,在采收季积极对接市场资源,确保烟农顺畅销售。”磨黑烟叶工作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优化轮作模式,让核心烟区更稳固、烟农增收路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