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普洱市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群众充分利用“冬闲田”,通过种植烟后作物、发展冬季农业,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闲”变“农忙”,“闲田”成了“增收田”。
普洱网讯(通讯员 俞泽龙)近期,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景谷镇文召村的田野上,一场关于“用地”与“养地”的生态接力正悄然上演。依托“烟后轮作”模式,守住了绿水青山,也蹚出了一条富民强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当地的经济来源之一,烤烟每年为农户带来稳定收益。“以前烟叶一收完,地就闲到第二年,看着真心疼!”种植大户李大哥站在自家烟后田里,指着挺拔的冬玉米、翠绿的小金豆和贝贝瓜,脸上洋溢着笑容,“如今种上冬玉米、小金豆、贝贝瓜,地不荒了,我们心里也踏实。”
“一季烤烟能挣两三万元,再种上冬玉米、小金豆和贝贝瓜,家里粮食够吃、蔬菜不愁,还能多卖几千元。”村民王大姐一边采收小金豆,一边细数增收账。“烟粮结合、钱粮双收”的成效,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出最大价值。
“‘烟后轮作’不仅是简单的作物轮换,它凝结着传统农耕智慧,也是我们守护生态、带动增收的有效途径。”景谷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轮作,田间病虫害发生率降低了40%以上,农药使用量减少了近三成。我们还定期组织农技培训,手把手教农户选种、施肥,让大家种得省心、赚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