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总被教育要追求完美,却很少有人教我们如何拥抱真实。就像陶器在窑变中产生的裂纹,反而成了它最独特的语言;就像写作时那些即兴的、未被雕琢的字句,往往比精心设计的修辞更触动人心。生命中没有完美无缺的计划,那些偏离预期的“错版”,或许正是命运别出心裁的笔触。人生的旅程没有重置键,每一个瞬间都是不可复刻的独家印记。当我们学会与自己的不完美共存时,才能真正触摸到生活深处的温度与光芒。
“不完美并不可怕,它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是证明我们独一无二的标记。”
在这个滤镜泛滥、社交媒体充斥着所谓完美生活的时代,我们常常在无形的压力下不断质疑自我。那些经过滤镜修饰的日子,总是干净得令人感到惊心。完美无瑕的构图、精心编辑的文字,仿佛与真实的日常完全脱节,构成了一个平行世界。社交媒体上的生活,宛如一幅幅精心设计的画作,每一张照片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总是被修饰得洁净、吸引人。
事实上,那些看似完美无瑕的构图,既是人为堆砌,也是精心修饰的结果。它们与真实生活之间隔着一层薄薄的玻璃——透明得让人难以察觉,却始终冷冰冰地隔开了我们触碰真实的距离。
记得刚开始写作时,我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每当我在键盘上敲下一个字,又迅速按下退格键时,一种无名的焦虑便开始蔓延。字迹就像不听话的孩子,总是无法抵达我想象中的完美状态。我总是幻想着自己的文字能像精致的艺术品般无可挑剔,但现实却一遍又一遍地提醒我:你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类,一个不完美的存在。
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放下了对于文字的苛责,开始试着在不完美中寻找别样的美好。我不再因为一个词的不够精准而反复推敲,不再因为一段话的不够流畅而推翻重写。我开始学会欣赏那些带着“瑕疵”的文字。它们或许没有那么精致,但它们却如同刚摘下来的苹果,带着属于当下的温度和呼吸。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般独特的存在,带着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这个世界上漫步。不完美并不可怕,它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是证明我们独一无二的标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由。就像老旧唱片在转动时发出的细微杂音,或许不完美,却正是它拥有灵魂的证明。(李佳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