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记者 臧灵/文 王承吉/图)近年来,普洱市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针对薄弱环节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精心描绘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让这片人与自然共享的家园持续焕发蓬勃生机。

人机协同山更绿了
在守护山林方面,普洱市构建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村民小组五级林长责任体系,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各级林长工作一体部署、上下联动、同步推进,按要求开展巡林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目前全市共设有各级林长15918名。
同时,普洱市推进“林长+检察长+森林警长”机制,高质高效抓实林长制工作。围绕林草重点工作,持续探索创新“林长+”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推动重点工作落地见效。推进“三张清单”精准化,提高清单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通过三张清单解决林草资源管理中的问题,进而提升整体林草资源管理整体效果,推动林长制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运转”深度转变。
除了人防,普洱市在护林上还积极创新技防模式,大力推动森林管理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实施总投资1.56亿元的第二批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项目,将351套森林防火视频监控设备与5套火源视频监控设备分布在山林之间,时刻关注着森林的“一举一动”。
另外,普洱市搭建了一套功能齐全、协同高效的森林防火信息化系统,打造了智慧林业巡护App等森林防火智慧云服务平台,将所有的监测数据、巡护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形成一个庞大的森林防火数据库。目前,该平台已注册用户23266名,入库数据量达到2.1TB,总数据记录数超过1459万条。这些海量的数据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够精准定位火情发生地点,预测火势蔓延趋势,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扑救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沅管护局,总投资208.58万元的无人机智能巡护监测系统于近日正式投入使用。该系统通过智能化装备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创了自然保护区“空中+地面”立体化管护新模式,标志着该保护区资源管护能力迈入智能化新阶段。“智能巡护系统+高点监控系统+传统人力巡护”三者互为补充,构建起哀牢山立体监测巡护网。在森林资源管护方面,该系统展现出独特优势,通过AI烟火识别技术,每台无人机可实现半径5公里范围内火情秒级预警。
目前,全市已配备无人机95台,培训无人机飞手127人次,有效提高了森林资源管护“人防+技防”能力水平。通过“人防+技防”,普洱取得连续39年无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发生的成绩,探索和总结了林草有害生物防治防控的“普洱模式”。
系统治理水更清了
守护好山林的同时,普洱市全力做好“水文章”。近年来,普洱市不断创新升级治理机制,建立了“清水产流”机制,运用系统治理思维,全面排查河湖在水资源、水域岸线、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的风险隐患,建立河湖治理“问题清单”和“问题一张图”,通过问题排查、交办、跟踪督办、共享联动、验收销号、工作报告、监督问责等闭环机制,构建流程清晰、程序规范、风险可控、责任可查的河湖治理保护新模式。
普洱市深化“河(湖)长+”机制,依托普洱市首创的“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警长”协作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河湖问题整治,扎实开展河道采砂突出问题整治行动。2024年以来,行政立案调查违法违规河道采砂案件12起,罚款15.9万元,清理违规堆砂46.49万立方米,行政处罚非法采砂案件3件并启动生态补偿。
数据显示,2024年,普洱市34个国省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保持在97.1%,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建成各级美丽河湖213个。
保护青山绿水,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今后,普洱市将把河(湖)长制、林长制落实、落细、落好,在“新”上做文章、在“治”上见成效,确保每条河流、每片森林、每片草原都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打造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