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必须遵循的原则、“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作为首要目标。表明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提升。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开创发展新局面”这个总纲,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结合普洱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窗口和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实际,统筹推进绿色经济示范区、兴边富民示范区、国际生态旅游胜地建设,构建现代化发展格局。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紧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普洱实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出一批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协调发展、开放合作、民生福祉、安全保障、体制支撑等新举措,积极推进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聚焦主导产业,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链条完备的现代生产力布局,引领区域协同发展。优化城市体系,提升城市功能,扮靓城市颜值,抓好城市治理,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具有区域战略支撑性的制造业大集团大企业,重视解决产业“内卷式”竞争等问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破除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照全会精神,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及其他规划等,合理确定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擘画普洱高质量发展蓝图。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产业融合为路径,以生态价值转化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科技引领、产业升级、生态赋能、数字融合的特色模式。聚焦特色产业的关键技术需求,通过搭建研发平台、培育创新主体、推动成果转化,破解产业升级瓶颈,实现产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探索创建科技龙头企业牵头、多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打造引领性创新型产品。以产业融合为路径,树牢“生态+”理念,推动特色产业与数字经济、文旅产业、康养产业深度融合,拓展生态价值空间,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推动茶叶、咖啡、林浆纸、林板家居等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推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绿色发展,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以园区为载体,围绕发展园区新质生产力,优化布局产业链,适度超前建设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推动人工智能更好赋能园区经济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关键,聚焦生态产品价值核算(GEP)和碳汇交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
坚持以底线思维推进高质量发展。统筹做好生态安全、经济安全、民生保障、边境安全等工作,健全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持续推进生态修复与保护,加强污染防治攻坚,完善生态价值转换机制,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常态化排查梳理各种安全隐患及影响,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加强防范化解经济领域的风险,确保发展行稳致远。强化社会治理与开放协作,推进“智慧边境”建设,促进口岸经济提质增效,深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争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维护边疆稳定。
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保障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要持续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贯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进企业、进社区、进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通过“初心讲堂”“双语宣讲”等特色形式,筑牢党员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基石,把党中央关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引导各级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培养“主动想”的习惯、强化“干成事”的意识、发扬“施工队长”作风,精准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普洱实践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前进。(作者单位:普洱市委党史研究室 谢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