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更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普洱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效能为标尺、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点,景东县“三网协同”织密善治之网,澜沧县“信用评价”激活小区微治理……路径各异,却指向同一核心——党建引领是破解治理难题的“金钥匙”。普洱实践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动能,把服务送到家门口,把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

普洱网讯(通讯员 李学文 阿洪翠 王建峰 文/图)近年来,景东彝族自治县聚焦矛盾纠纷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以“网格员排查风险隐患、三级综治中心化解矛盾纠纷、全域普法提升法治意识”的方式,创新构建“党建引领三网融合”治理模式,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融入基层治理。这一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被动应急”向“主动服务”转变,成功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绘就一幅和谐稳定的基层善治新图景。
织密“防控网”推动风险防范“前端化”
文龙镇文录村的网格员张尔泽一大早就骑着摩托车穿梭在责任片区网格,认真排查群众身边的安全隐患,及时了解群众需求,并记录遍访的问题。他说:“管好辖区居民的每一件小事就是大事,我会做到矛盾纠纷第一时间进行处置或上报。”张尔泽和全县7000余名网格员一样,日常承担着政策宣传、信息收集、矛盾调解等多重责任,扎根基层这片沃土,用真情与汗水守护着一方平安,这正是景东县推行基层网格化精细治理的生动写照。
据悉,景东县将全县13个乡(镇)、170个村(社区)划分为7280个“微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专职网格员,与6983名群防群治队员、1156名调解员协同工作,动态摸排风险隐患,并及时联动介入化解,构建起“人盯人、户对户”的防护网。针对酒后肇事等重点人群,由景东县委政法委牵头,整合政法干警、乡村干部和网格员力量,形成“铁三角”包保小组,实行“一户一策”“一人一方案”精准帮扶与动态管理。2025年上半年,网格员共排查风险隐患261条,处置率达100%。全县2266名特殊群体全部落实“一对一、多对一”包保机制,实现管理无盲区。
景东县通过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掌握各辖区居民家庭情感、邻里纠纷、重点人员等矛盾纠纷信息和各类苗头隐患,并及时介入处置,让问题在网格里解决,误会在网格中化解。
贯通“服务网”实现矛盾化解“本地化”
景东县按照整合资源、方便群众、运用法治、注重实效的原则,完成了覆盖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的184个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并实现实体化运行,全面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
村(社区)综治中心成为前沿哨所。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法治副村长”、网格长常态化坐班巡查,“窗口期”“临界点”的一般性风险隐患在“挂村包组”干部走访中发现,在“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的“释法明理”下化解。据统计,全县80%以上的小微纠纷被“掐灭”在萌芽阶段,逐步实现“小事不出村,省心又省力”。
乡(镇)综治中心则是化解复杂矛盾的主战场。由乡(镇)政法委员牵头,司法所协调督办,对村级上报的棘手纠纷实行“一案一策”,快速调处。全县1797件复杂纠纷在此层级高效化解,成为避免矛盾上交的“主战场”。
景东县综治中心则高效整合23家县直部门资源,采用常驻与轮驻相结合的灵活机制,建立“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模式,对乡(镇)上报的“硬骨头”分析研判、分流交办、跟踪督导、限时办结,重复访、越级访大幅减少,成为矛盾不上交的“终点站”。
景东县综治中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把司法服务送到百姓身边,把群众的一件件烦心事、揪心事办成了舒心事、暖心事。
创新“法治网”推动普法教育“浸润化”
景东县突破“发传单、挂横幅”传统模式,构建“全域浸润式”普法网络。13个法治文化阵地成为“固定课堂”;百余场街头普法成“流动讲台”;政法系统利用新媒体矩阵发布案例视频,发放5万余份印有法律知识的纸杯、围裙等,让法律知识“触手可及”,群众法律知晓率从86.5%跃升至92.8%。
同时,通过重精准滴灌式普法,景东县为社区矫正对象开设371场“法治小灶”,帮助535人重拾生活信心;向劳动者发放《维权手册》5万册,推动“遇事找法”成为共识。法律明白人队伍从904人增至1209人,“依法办事”成为村民的日常习惯。
如今,景东县“党建引领三网融合”的治理模式,用小小的网格串联起基层治理“千条线”,用细“治”入微的服务提升基层治理的温度,不仅织牢了基层安全防线,畅通了矛盾化解渠道,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融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