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李婷 文/图
近日,走进思茅区倚象镇营盘山村,笔者看到28岁的苗族绣娘王华艳正耐心指导妇女们刺绣技法:“针从这里轻轻一钩,线要提到位才能平整。”她以创新设计让传统苗绣焕发新生,带领村民通过指尖技艺“绣”出了一条致富路。
一针一线 绣出传承初心
王华艳自幼受苗绣文化的熏陶,5岁开始接触苗绣,10岁时便跟随母亲系统学习这门传统技艺。从基础的搓线、配线,到复杂的钩图、绣制,她逐步掌握了三角纹、菱形纹等承载苗族历史记忆的经典图案。“苗族没有文字,这些纹样就是我们的史书。”母亲的话让她深知苗绣的文化分量。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王华艳不仅熟练掌握了多种苗族刺绣针法,更读懂了图案里的故事。
王华艳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苗绣走出大山,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技艺的魅力。
一传一带 绣出致富路
营盘山村位于倚象镇南部,村里以苗族居多,约80%的苗族妇女都熟练掌握着刺绣、蜡染等民族服饰手工制作技艺。过去,她们的绣品多为自家使用,属于家庭式传承,很难产生经济效益。
2023年12月,这一局面迎来重要转机。在多方协作推动下,倚象镇联合普洱市妇女联合会、普洱弄潮儿民族文化开发有限公司等,在营盘山村大窝铺村民小组共同创立了“锦绣普洱”大师工作室暨弄潮儿营盘山农民创业基地。由技艺精湛的王华艳与11名优秀绣娘组成核心团队,共同推进苗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以前绣得再好也是自己使用,现在不一样了。”王华艳说,公司把订单分到我们手里,绣好的成品由公司销往各地,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
创业基地采用“公司+绣娘”模式,由企业跑市场、拉订单,并提供文创产品设计、民族服饰绣片开发以及配色图案方面的技术指导,绣娘们根据订单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
这种“点餐式”服务,让绣娘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营盘山村党总支副书记、妇联主席罗萍介绍,随着项目的推进,市场订单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苗族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大家合力传承、保护苗绣文化,让绣娘手中的工艺品变成了致富产品。
一守一创 让传承落地生根
在王华艳看来,苗绣的传承必须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与现代生活接轨。为此,王华艳和团队在设计上下足了功夫。她们一方面坚守苗族刺绣丰富独特的针法,另一方面融合现代化的配色理念,将苗绣元素应用到包、挂件、头饰等多种生活用品中,让民族特色与时尚前沿接轨。公司定期组织培训,从“怎么绣”到“怎么用”,再到“怎么打开市场”,全方位提升绣娘们的技能和市场意识。如今,经过创新设计的苗绣产品,不仅保留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而且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深受市场青睐,远销浙江、广东等省份,从大山深处走向了更广阔的领域。
除了带领绣娘们“闯市场”,王华艳还利用空闲时间到附近的学校教授苗绣技艺。在她看来,让苗绣走进校园,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最好的“活态传承”。
从童年时的耳濡目染,到如今成为带领乡亲们共“绣”未来的乡土文化能人,王华艳用一针一线编织着苗绣文化的传承之路,也绣出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如她所说:“每一根线都连着过去与未来,我们要让苗绣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