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通讯员 周婕 李江 骆璇 卢东 文/图) 近年来,景东彝族自治县深入挖掘彝族非遗资源,积极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模式,有效拓宽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承之路。
“唱起来呀绣起来呀,绣出如今好日子……”在被评为“云南十大刺绣名村”的景东县安定镇青云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海仙正带着村里的绣娘学习刺绣。她们身着彝族服饰,唱着彝族小调,手拈绣花针,手指上下翻飞间,底色各异的绣花箍上随即出现花鸟鱼虫等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图案。
在带笔者参观“云上青云 彝绣幸福”展馆时,李海仙自豪地拿起一个绣有五彩花纹的小挎包介绍,过去彝族姑娘有缝制刺绣挎包送给心上人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挎包的式样和内涵都有了提升,成了比较畅销的彝绣产品之一。聪慧的彝家女子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把传统彝族元素融入现代风格,并绣进服饰、鞋子、枕头、钱包等各种物品中,让世代相传的彝族刺绣有了更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为了进一步拓宽发展路径,当地成立了景东彝针彝线刺绣加工有限公司,组织村里80%以上的彝族妇女从事彝族传统刺绣制作及销售,推动彝绣从零散的家庭手工制作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通过线上和线下销售,2024年,青云村彝绣产业实现产值6万余元。彝族刺绣从过去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成了创造价值、打造品牌的发展技能。
除此之外,青云村还组建了由党员带头、本土群众参与的“密撒把”艺术团,通过羊皮舞、大帮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民风民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身边好人好事等宣传到基层,既传承弘扬了非遗,又在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非遗元素也被巧妙地融入旅游产品开发、文化品牌打造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互动,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繁荣,有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景东县自古以来就是滇西南的重要通道,长期以来中原文化、南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融合,孕育出了羊皮舞、彝族刺绣、大帮腔、跳菜等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东县党委、政府不断加大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建立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将非遗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民族团结等互通共融,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据悉,目前,景东县有非遗项目133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35名,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1个、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县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