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韦沿竹) 今年以来,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积极探索“稻虾共养”的生态模式,巧妙利用低洼田地与山田,因地制宜构建“稻+”产业模式,蹚出了一条生态农业发展新“稻”路。
走进江城县嘉禾乡联合村石头寨村民小组,10多亩稻田经过修整后已经引入水源,村民们抬着一筐筐龙虾幼苗,沿着稻田均匀地投放。村民翟发成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养虾,如果养得好,后续会扩大养殖规模。”
据云南霖德澳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江城县稻田放养的品种为澳洲淡水小龙虾,学名也叫红螯螯虾,它的特点是生长快、肉质好、出肉率高,也是名贵的淡水虾种之一。澳洲淡水龙虾适合在稻田里养殖,在气温高的地区,生长得更快。江城县的水资源丰富,没有工业污染,适宜澳洲淡水小龙虾的生长。
以稻养虾,以虾促稻。红螯螯虾的排泄物可作为水稻的天然肥料,而红螯螯虾又以田间的危害性幼虫为食,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农药的使用,起到改良土地的作用。同时,水稻为红螯螯虾提供栖息所,发挥了保温作用,稻虾共生共长,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还起到了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据统计,按每亩投入1500尾红螯螯虾幼苗来算,每亩能产出80公斤以上的成品红螯螯虾。
下一步,江城县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工作思路,通过稻田与土著鱼、稻花鱼、红螯螯虾等特色水产混养的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