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徐椿黠 吕品 周安禹) 近年来,思茅区紧紧围绕“7+N”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采取“区级统筹、部门联动、乡镇实施、村级受益”的方式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努力推动全区80%左右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年内达20万元以上。 建强组织抓引领。思茅区在建强基层组织、建强骨干力量等方面优措施、下功夫、出实招,2021年换届中,实行村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134名致富能手进入村“两委”,一批懂产业发展的干部挑起大梁。同时,强化乡镇(街道)党(工)委统筹领导,推广“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56个村逐步建立专业合作社,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让农户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式”协同发展。 完善机制提能力。思茅区以农村党建“强基固本”项目为抓手,深化村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工作,出台《思茅区村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办法》,组织村“两委”干部、农村党员学习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等有关政策,举办茶叶、咖啡、经营管理等主题培训班34期1896人次,提升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的工作能力。 盘活资源解难题。思茅区围绕有机茶、咖啡等支柱产业,探索“党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精深加工上加大投入力度。从2021年起,共实施有机茶园转换、茶叶初制所、咖啡加工厂等茶咖产业项目50个,22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20.3万元,老安寨古茶、北归咖啡等品牌效应得到提升,实现产业提质、收入翻番的“双赢”目标。 扬优强特促增收。思茅区围绕高原特色产业优势,构建完善的“龙头企业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发展甜龙竹、人工菌种植和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2021年以来,新建养牛场5个,牛存栏达500头,成立甜龙竹种植合作社2个,每年产能150吨,莲花村、橄榄坝村等14个村通过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38万元。 延链融合拓新路。在巩固原有支柱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上,思茅区持续延伸产业链条,拓宽辐射带动效应,通过蔬菜配送、文旅开发、农特产品进超市和菜篮子直销店等,开展产、购、销、加工一条龙服务,26个村通过围绕经营服务、乡村旅游等“三产”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增收410万元。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