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 三十岁,是年轮里被赋予过多期许的数字,更是时光酿就的清醒印记。它非青春的终章,而是心智破茧的盛夏:有人初窥职场博弈的棋局,有人正将理想照进现实,更多人学会与遗憾和解,把“来不及”酿成继续攀登的阶梯。那些对年龄增长的忐忑,终会在生活中化作从容。人生这卷书,越读越懂精彩,不在页码,而在落笔的笃定。三十而已,是自我重构的序章,亦是灵魂丰盈的开场。 三十岁,只是一个数字,它并不能定义我的人生。我知道,这一年,我的人生正精彩!三十而已,未来可期。 三十岁,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充满焦虑和压力的年龄。社会常常给这个年龄贴上“而立之年”的标签,仿佛到了三十岁,人生就应该“尘埃落定”,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然而,现实中的三十岁,往往是一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阶段。对我而言,三十岁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是我从迷茫走向坚定的见证。 刚毕业时,我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主修旅游管理专业的我,性格内向,不善言辞。面对需要频繁与人打交道的旅游业,我常常不知所措,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专业。然而,生活不会因为我的迷茫而停下脚步,我“硬着头皮”进入了一家旅行社工作。在那一年里,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挑剔的客户、热情的同事,还有各种突发状况。每一次与客户沟通,每一次处理突发问题,都是一次对自我的挑战。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虽然性格内向,但通过努力和准备,我可以克服与人交往的恐惧。这一年,我不仅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也学会了如何在压力中保持冷静。 25岁那年,我辞去了旅行社的工作,来到离家10小时车程的乡镇,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乡镇小学的日子里,我找到了久违的平静和满足。教书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每一次备课,每一次与学生的互动,都让我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教育的意义。在讲堂上,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我发现,我热爱文字工作,喜欢通过文字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教书让我意识到,我不仅可以与人沟通,还可以通过文字和语言影响他人,帮助孩子们成长。这段经历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27岁那年,由于家庭原因,我不得不辞去教师的工作,回到家乡。虽然离开了讲台,但我对文字的热爱并未减弱。我一边寻找能兼顾家庭的工作,一边继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在29岁那年成为了一名记者。记者的工作与教师截然不同,它要求我走出舒适区,主动与人沟通,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虽然这份工作依然充满挑战,但我已经不再像刚毕业时那样害怕与迷茫。相反,我学会了如何通过提问和倾听,了解他人的故事,并通过文字将这些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 回顾过去的几年,我从一个迷茫的毕业生,成长为一个坚定的文字工作者。这一路上,我经历了无数次的选择和挑战,也收获了无数的成长和感悟。 三十岁,尽管已成为别人口中的“大龄剩女”,成为家里的“老”女儿,但我学会了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学会了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我不再因为性格内向而自卑,而是学会了利用自己的优势,在文字和沟通中找到平衡。我不再因为年龄的增长而焦虑,而是学会了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三十岁,只是一个数字,它并不能定义我的人生。我知道,这一年,我的人生正精彩!三十而已,未来可期。(陈武傲其)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